欲准确辨别和品评岩茶,首先应领悟岩韵,岩韵即是岩骨花香,抓住了岩骨花香的内涵,辨别岩茶优劣,柳暗花明,易如反掌。
所谓岩首先是指岩茶生长在丹山谷壑、岩凹、涧坑之畔,土壤介于烂石与砾壤之间,是陆羽《茶经》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典型的风化岩土中上环境。
其次是指武夷山中心地带,如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统称“三坑两涧”的正岩茶,也包括武夷山边缘地带,如碧石岩,青狮岩,九曲溪一代的半岩茶。
武夷山海拔不及两百米的溪边,如崇溪,九曲溪,黄柏溪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洲茶,应不在其列。清代崇安县令王梓在《茶说》中记载,“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质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
花香较好理解,是指干茶及开汤后,香气清正幽远,清香为下,幽香为上;粗香为下,细香为上,杯底香显花果、果香、乳香,气息浓郁,持久绵长。
火工重者应该盈溢着沁人心脾的花果蜜香与蔗糖的温和芬芳,而不应该浓重火味、碳香、焦香、青草香遮盖过花香、果香。那种香气与味道即非茶香亦非茶味,应是劣等茶具有的特征。
一款标准的正岩茶,香气应该蕴含在茶汤中,汤融水中。鼻腔嗅到的盖香、杯底香显得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在茶汤入口后,能否寻觅到的细细甜甜幽幽厚厚的香气。
岩骨花香中,最难理解的是骨。
苏东坡在《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诗云:“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品岩茶也留下诗句:“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用心品读古人诗词,何为岩骨?其义自见。
东坡居士之“骨清肉腻和且正”,形象点出了骨为茶汤的稠厚细腻,香气如缕凝聚,绵绵不绝,香久益清,味久弥醇。乾隆皇帝的气味清和兼骨鲠,更是一针见血,准确刻画了岩茶质感的浑厚霸气,茶气上冲,啜苦咽甘间,如鲠在喉,饮毕舌有余甘,喉有余韵,良久不绝。
期间感受又如东坡先生所云: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上等岩茶,干茶条索乌黑油润、匀齐、肥壮紧结;汤色澄澈油亮;口感细腻顺滑,余味宛如幽谷隐客,清雅绝俗,叶底三红七绿,亦在综合考虑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