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为什么茶能穿越万年时空传承至今
普洱茶
但凡爱好,总有其根源和趣味,喝茶亦如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习茶五年,以茶为伴,追古溯今,乐在其中。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远古走来,中国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滋润了中国人几千年,贯彻古今,融贯中外。喝茶乃雅事,自古便被植入多种文化元素,古有琴棋书画诗酒茶,今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什么茶能穿越万年时空传承至今?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
 
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神家尝百草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神农时代距今大约五千至一万年前,先祖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因此,茶的发现和利用迄今应有万年左右时间。茶孕育于天地间,采以时节,制以法度,和于沸水,借乎于器,始有一杯茶汤,品饮一杯传承万年的茶汤,本身就是与历史在对话。
《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茶不仅可以消食、排毒、减肥、提神、益智,茶叶中的维生素E,还可以抗衰老,起到延年益寿之功效。
 
古今嗜茶而长寿的人,不乏其例。乾隆皇帝嗜茶成癖,八十五高龄时,有一次向御前一位老中医透露引退之意,老中医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了哈哈大笑,风趣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
甚者,宋徽宗赵佶嗜茶之极,亲著《大观茶论》,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予以详细描述。皇室对茶叶的追求,极大地刺激了民间制茶业的发展,并对礼制产生影响。
茶在民间的婚嫁丧祭等习俗中必不可少,唐以后历代朝廷皆以茶兴社稷、旺宗庙,以至朝廷进退应对之盛事,皆有茶礼。
齐武帝时期,曾诏示天下,祭天、祭祖惟干饭、果饼和茶饮即可,并“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此后,以茶代酒、以茶祭祀的风气在民间普及,并促进了以茶养廉的社会风尚形成。
 
时至今日,简单的待客茶礼暗含着诸多学问。如凤凰三点头,意指在泡茶时,用手提壶把,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向来宾鞠躬三次,以示欢迎;如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不会烫手,而茶满则容易烫手,便是其中道理;斟茶时要讲究“先尊后卑,先老后少”,而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茶礼所表达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爱、敬意和友谊,这种仪规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祭,皆是中国茶礼传播和延伸的直接体现。
 
道则难以下定义。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其意为,知茶道能保全自然的本性,只有丹丘(指仙人)才能够做到吧。
广义上说,茶道被寄予多层次的精神追求,琴棋书画诗酒花香木石……,茶皆可融入其中,又可被其中融入。而具体的说,茶道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昭雪。
茶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茶道精神,“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精神,其实都离不开“静”界,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名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云:“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庄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上的无上妙法。
茶之事,细说犹不可尽。古之文人雅士品茗山水之间,以茶助文思,创作了传世的茶诗、茶画、茶歌、茶戏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茶文化和艺术。今天,饮茶的富贵风雅虽然有些黯然失色,但总有人选择坚守和回归,从中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心安理得的精神世界。
 
作者:爱说茶
日期:2023-10-1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