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蒙顶黄芽茶——阳春三月撷嫩黄
普洱茶
春雨潜入夜,滋润茶芽长。
明晨采园圃,纤指撷嫩黄。
                                        ——春江
蒙顶黄芽
南宋有民谚,“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押运贡茶的官船,顺流而下,穿越镇江的扬子津渡口,本是波浪滔天的地段,顿时风平浪静,官船毫无惊险。押运官:试汲扬子江心水,来煮蒙顶山上茶,香云幂覆其上,呈有异香,经久不散。这段描述,所指的茶就是黄芽。
阳春三月蒙山茶人忙于做手工黄芽。黄芽对茶树品种要求严格,以老川茶品系为首选;老川茶选育良种名山白毫、特早芽均为上品。
蒙顶黄芽选采标准十分考究。在春茶萌动第一波,茶园内出现10%嫩芽,即行开采。古人称之为 “苍条寻暗粒”。意思是将遮掩在枝叶暗处的新芽找出来。再如用“淡淡鹅黄掇嫩枝”来描述鲜嫩度,其鹅黄色是小雏鹅身披细软黄绒毛的色质,将鹅黄色嫩芽采下来炒制第一锅黄芽茶,要求可谓苛刻。
这样米粒形单芽鲜料,须五市斤方能制作一市斤黄芽成茶。单芽数量一种说法是45000~50000个。另一种说法是老川茶32000~34000、良种茶28000~30000。一个中等水平的采茶工,一天只能采鲜芽4~5两。采茶还有许多要求,如不采沾水芽,不采虫蚀芽,不采开口芽,不采带病芽等等。仅选采的嫩度和用工量,就可看出它从鲜料到干茶的制作成本,必定是高高在上的。
 
“黄变”
黄芽的制作工艺,比起绿茶,其难度既繁杂而又有风险。黄芽,一般认为是微发酵茶;近年來为避免发酵二字,改称“黄变”。
制作一轮黄芽,须经过三杀青三包黄一提香一整理再封装。须用时间36~72小时,12道工序。制作黄芽的风险在于“黄变”不到位,即不绿不黄,因气味刺鼻而报废;黄变过头,成了不红不黄的烂茶,带苦涩、青草味而报废。
黄芽茶的“黄变”过程,全凭制茶师傅“经验”。对一、二、三包的温度、湿度与“黄变”时间的掌控,都是手艺“吃香”。温度、湿度不同,时间也就不同。大晴天采芽和阴天采芽,上午和下午采摘等气象因素,都会影响“黄变”过程。其中一道工序失误,就会造成全盘报废。
黄芽“黄变”过程,有三种方式:
一是包黄;二是焖黄,一个焖字,表明其“黄变”条件,是在密闭的容器里,湿热促黄变,风险很大,多不采用;三是晾黄,需在气温20℃左右条件下,晾5至7天。这种方法比较保险,但生产周期过长,因黄芽采制时间仅15~20天,弄不好不到两轮,黄芽采制期就过去了。
 
黄芽故实
中国天子们穿的龙袍,全是黄色的。黄袍加身方为九五之尊;古代道士炼丹,丹炉底部溶集的丹砂称铅华,也称黄芽。
历代统治集团的成员们,对黄芽饮之吟之,赞不绝口。唐朝戊边大臣李德裕赞之为“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白居易则宣布“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宋朝文同赞曰“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到元朝的帐蓬民族统治者,也要喝黄芽茶,近臣李德载写有“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的诗句。说的是:在皎洁的月光下,用随身佩带的“金刀”,将饼形黄茶,剥离下来几块,放在凹形的工具内舂成碎沫,以备熬煮。
明代朱元璋下诏罢龙团凤饼,散形黄芽仍是贡茶精品。黄芽的造型自明朝以来,有制作工艺的改进,单芽色泽、形状再无多大改变。
蒙顶山茶称为仙茶,蒙顶山也因此称为仙茶故乡。
这仙茶称谓,来自五代十国期间毛文锡的《茶谱》,毛是前蜀王的近臣,《茶谱》则是毛文锡开列了一张买好茶的名称与地址清单,名山、蒙山有好茶,三次出现在这张清单上。
他讲了一个故事:“有僧病冷且久,常遇一父老谓曰:蒙之中顶茶,常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择,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去宿疾;二两当限前无病;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到城市,人见容貌常若年三十余,毛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光绪版县志还记载:相传,仙茶民间不可饮。一蠹吏窃饮之,被震雷击死。私往撷者,山有白虎巡逻,以故樵牧不敢擅入。
在古代
黄芽是“贡茶”,是“仙茶”;
现代有诗叹曰:
千秋蒙顶多贡茶,阳春三月采芳华。
昔日皇家御前饮,今入寻常百姓家。
阳春三月,
春风吹送黄芽香,
与君撷嫩黄。
 
 
作者:海峡茶道
日期:2023-10-1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