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不神秘不岩茶
普洱茶
武夷岩茶是很“神秘”的。茶农说它“水很深”难做,文人说它“不可言传”难懂。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应留住这种“神秘”;有的人则试图揭其这种“神秘”,使之大白于世。我想,“神秘”才有人好奇,才有人追逐。
丰富得让人犯晕的种质资源
武夷岩茶品种众多,比如说,那把行外人搞得云里雾里,却又难舍难分的武夷岩茶花名、单丛、名丛,古时竟达一千多只,直到解放前林馥泉调查时,才记下280号。有人惋惜,其实我看已够多了。罗盛财先生花了很长时间苦心辑录下的那70号,即使你读一个月,也记不完整、辨不清楚其详细特征。差异太微妙了!不信,你到外鬼洞走一趟。那一片茶,抬头望去都差不多,低头细看各有点差别。听多看多了,会犯晕。
我自问这些单丛、名丛,最早、最早、再最早的那几株,不知是什么形态?它们变异、变异、再变异会有多少不同后代?至于“花名”那是依成品茶的香气、滋味来命名的,不一定有特定茶树,怎么会想得出那么多来?不可思议!
我欣赏最先想到为这些茶叶命名的先人智慧。如唐朝那位满腹经纶的职方员外郎孙樵,品饮到武夷山一种回甘特别好的茶。便将之拟人化为“晚甘侯”——保持晚节的官员侯爵。多么雅致贴切。这当是花名的兄长。
宋代出现的名丛“铁罗汉”,可能它树株较高大,分枝较密,叶色深绿,叶质较厚,成品茶有中药味,化积消滞功效极佳,故得名。大概是佛门弟子发现和命名的吧?此茶深为“老茶鬼”垂涎。
至于“石乳”,元代时已经有之。是花名还是名丛,也不敢肯定。“石乳”,即石头的乳汁,多么珍贵呀!不知道是哪位高人臆度出了这个只可想象的东西?也可能是它才衍生出“岩骨”——“岩骨花香”、——“岩韵”。这是我的推测,未见记载。
“白鸡冠”是最有特征的名丛了。它叶片白色淡黄,制成散条茶,显而易见。可能是炒青绿茶工艺突显出它的特色,所以在明代就榜上有名。至于那伴随着它的动听故事是真是假,谁也不敢肯定。
清代,乌龙茶工艺首起武夷山,此种独特高深技艺制出的岩茶,厚重甘醇,香气清正幽远……连遍尝天下名茶的乾隆皇帝,也夸其“就中武夷品最佳”。那时的岩茶太值钱了,几乎与白银、黄金等价。茶家商家便树立自个的特色品牌,或真有其茶,或巧立名目,意在提价。“这种茶长在峰岩之下,很少见到太阳,名不见天”;“这是长在岩边沟畔,叶色深绿,名水金龟”;“这种茶叶圆形,如铜板,名金钱”;“这种茶夜间闻特香,名夜来香”……价格自然成倍增长。总之什么特色、什么差异都有好卖点。随之,各茶厂都有自己的花名、单丛、名丛,且越来越多。你别出心裁,我心裁别出。随后便出现互相盗用,比如甲刚打出“太阳”、“太阴”牌子,乙也用之。甲愤然却无奈,便加了个“正”字,便出现了“正太阳”、“正太阴”之类,表明自己正宗。那时又没有商标法,真无奈。
 
当时的茶树品种较单一,属于“太宗”级别的是菜茶,是有性系,灌木形、小叶种。说它一样,真无大差别;说不一样,认真一看真有所不同。有心人将有差异的茶青,单独制作,即单丛、名丛也;有的把香气、滋味有特征成品茶,标以雅号,曰“花名”。什么四季香、水底月、月月红等等。这样一来,有茶树的,无茶树的,品名数以千计。茶家绞尽脑汁,文人助力推波,名号繁多,文采飞扬。有差别就有由来,甚至早芽的有早叫法,迟发的有迟名称。如早芽的取名“迎春柳”,迟发的号以“不知春”。世人感到新奇。有心人将分为八个门类:即以树形、叶状、叶色、抽茶迟早、成品茶香型、茶树年代、植地传说故事等。只要叫得出茶树名称、讲得出不同香气滋味,都有叫价理由,成了新卖点。往往还伴随一个好听的故事或说法,不神奇吗?
武夷岩茶还有种特殊内涵,叫作“岩韵”。“岩韵”是什么?很多人说无法表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知哪位高人,将之解释为“岩骨花香”。花香,闻之有各种各样香型,有些非常细微,要加以“引导”,才有感觉。至于“岩骨”,好像有那么个东西,但又讲不清楚是什么东西。言者神秘兮兮,听者浑浑噩噩。我认为茶的“韵”当让人有感觉。张育松等茶专家也对铁观音的“音韵”进行了归纳。假如连感觉都没有,那“神秘”就变成虚无了。所以笔者在《武夷茶说》书中将“岩韵”的表现作了概括,但也要善于鉴别、比较。毕竟岩茶是个好东西,慢慢学,慢慢品就爱上了,而且挥之不去。所以自古以来,它成了一些人的追逐之品,这就是岩韵的魅力。岩韵是什么?众说纷纭。专家苦心探索,文**胆想象。但是分析其形成原因者多,描述其表现者寡。如今,一批岩茶的发烧友更神了,竟喝出了十几款“肉”(肉桂),品出了好几种“水”(水仙)。神?
 
从出身到上市都有纷争的大红袍
再说那大红袍,就更神秘了。地方志上说它起于清代,但具体到何人何时所种、何时得名也是个谜。只是比较肯定的早期属天心寺所有。关于其树种、名称由来、题刻等故事就越来越多。有说原先种在其下附近,名奇丹,因受供祀时烟火、蜡油熏侵致死,后便以相似茶树种在岩壁上;又有说,天心寺和尚为了保护真树,便在岩上种植他茶,以假护真。早时多记之三丛,另有写四丛,还有说三大一小丛等。如今是六丛端立崖壁之上。其中邻下的两株系罗盛财君在1980年压条补种的,但至今还存真假之说。
大红袍的名字,应当是天心寺僧所取的。一般说来特殊名茶,都产在特殊之地,茶出名了,便有个美妙动听的故事。碧螺春、龙井因有康熙、乾隆帝亲临赏识,才名声大震。大红袍虽没皇帝光临敕封,却有皇帝红袍披身的传说,也不愧享至高荣誉。“皇帝所穿的当是黄袍,非红袍也”,有识之士把它改为状元披红袍,符合历史事实。至于因饮大红袍病愈而高中状元的秀才,何方人士、尊姓大名均不见记载,谁也说不上来。但世人宁可信其有,不愿说其无,因为那几丛茶树确实太珍贵了。
大红袍茶,历来就有仿品,但所用原料都是极品茶。笔者父亲生前曾说,以前天心寺一整年都有卖大红袍,每次都说:“客官,只这一点了。”实际上不知卖了多少“点”。
改革开放前,大红袍是不允许繁育的,市面没有大红袍茶卖。上世纪80年代,崇安县茶科所所长陈德华首制拼配大红袍销售。有人眼红了,也拼配出大红袍。经过陈德华先生等人的努力,而后逐步有了扦插的无性系大红袍茶苗出卖,大红袍被请下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市面大红袍堂而皇之销售。大胆者称“全是正本的”,谨慎者说“基本是拼配的”。大红袍茶品随处可见,价格高低有别,质量参差不齐,商家解说五花八门。
之后,武夷山市干脆把母树大红袍停采了,以此证明无性系繁育出的大红袍与母树产品同等。停采决定发出前,时任武夷山市长胡书仁、分管副市长卢善土,请笔者到办公室推敲文件。关键一句是“目前,我市武夷山大红袍茶叶面积已达4万亩”。“4万亩”,是正本大红袍种植面积呢,还是可制作大红袍拼配原料茶面积呢?好像都说得过去。
因为拼配大红袍是合法的。2002年,国家通过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条例》中,没有强调“正本”,却给大红袍成品茶定了感观标准。自此,大红袍茶产品有了“身份证”和“标准像”,大红袍真假纷争平息。尔后又有人提出要给大红袍树种“正身”和“立档”,2012年4月1日,大红袍被审定为省级品种,并肯定它“适宜福建省乌龙茶区种植”。从此,大红袍茶苗大摇大摆走出武夷山,在外落户生根了。
 
但是,专业人士说大红袍“对生长环境和生产工艺要求很高”,否则难以显露其高贵品质。有一次,笔者在厦门参加茶博会。见到本省南部的一个大茶企产制的大红袍,价格非常之低,很是纳闷,自问“这也是大红袍?”。后见另一家大红袍,更愕然了:这是云南产制普洱茶的厂家,也卖大红袍。卖家看到我生疑,便说这是武夷山大红袍正宗茶苗种植产制的。我买了二两回家试之,难以明状。本来对那些垃圾“大红袍”可说它冒牌货、伪劣产品,而今面对此正宗大红袍茶树所产制之品,竟无言以说。
大红袍基因并不是那么高贵,关键还是地理条件和文化育孕了它。所以我总认为,没有必要把大红袍申报为品种传播到外地去,让它“墙内开花”影响在外。不少茶界人士也有同感。因为它要求有独特的生长环境、高超的制作工艺、丰富的文化内含支撑的,否则大红袍品种可能就沦为一般茶树。
特别是地理环境、文化附加值是难以复制、无法随茶苗而陪嫁出去的。南平茶行业的一些人聊起此事,看法也是“弊多利少”。有人表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条例”已先有了大红袍产品国家标准,没必要后面再搞个茶树标准。假如正本大红袍茶树产制出大红袍达不到“原产地产品标准”,又怎么解释呢?我想,大红袍是武夷山一方圣地蕴籍出来的瑰宝,一旦离开这方圣地,也就神圣不起来了,何必勉为其难呢!
世人云,有的事情,问得清楚了便无趣;佛家说“人不可太尽,事不可太清”。让武夷岩茶留点“神秘”吧!
作者:问茶武夷
日期:2023-11-11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