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发酵师,我这个人呢,比较讨厌,大炮嘴,直来直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事实是什么就喜欢说什么,所以常常得罪人,搞得我现在是人嫌狗怨,而且我特别喜欢泼冷水,还专挑人家热血沸腾的时候泼,并且乐此不彼,不过没我这样的人也不好啊,总要有人说实话的,不然社会难以进步,佛不是日过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下关近段时间来可谓是风生水起,前8个月就完成了全年销售额,央视广告登陆新形象面世,在广州茶博会上大放异彩,占尽了风头,大有气势盖过大益的苗头。于是有朋友就和我说,照这样下去,大益老大地位不保啊,我呵呵一笑,就和他说了一句话,你喝过下关的熟茶吗?我朋友顿时恍然大悟,会心地和我笑了笑!
普洱茶界有句话叫:生下关,熟大益,这是一句相当搞笑的话,
类似于我听过的高丽棒子说自己国家的文化:我们韩国向来追求的是精巧,而不是中国文化标榜的宏大,你倒是想追求宏大呢,你大的起来吗,你国土弹丸,饮食泡菜,宏大和你沾边吗?而且这句话搞的大益的生茶似乎不如下关似的,实在可笑之极!客观的说,下关的生茶的确能和大益打个平手,拼配技巧也不必大益差,而且个别产品尤其是生沱也比较有优势,但是如果要比较熟茶的话,哪二者的的差别就太大了,几乎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曾经参加过一个茶友会,有个资深茶友给大益、中茶、下关的熟茶打了个分数,结果是大益100,中茶1,下关—100,虽说是恶搞,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问题。
也许有人会问,下关的熟茶咋会这么烂,你不应该这样问,正确的问法是:下关熟茶咋可能不会烂,烂是正常的,不烂是那是诡异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下关那种地方就根本不适合发酵,位置偏北,温度偏低,湿度也达不到要求,常年温差很大,更要命的是风力太大了,这样的环境温度稳定性根本无法保障,温度或高或低,特别是冬天,渥堆时堆温根本升不上去,无法发酵,就算春夏秋发酵周期也过长,实在不是普洱茶发酵的可选之地,发酵时间太长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堆味太重和成熟度无法保证,很容易发酵过重和碳化烧心;二者下关的发酵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同一款产品每年相同的批次口感差别都很大,其发酵技术基本上就和一首歌唱的一样—跟着感觉走,曾经在下关参观时候竟然发现工人在强烈的阳光下干燥降堆后的熟茶,最起码你稍具常识和对学术界的普洱茶发酵研究进展有所了解的话都不会这么干的,不过人家老总当年都是初中生吗,动不动就是经验重要,学历扯淡什么的,陈国风上台后也才稍稍改观。因此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可知下关的发酵技术不只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具体到产品上,除销法沱和7663外(二者是一回事,一个是沱装版,一个是饼装版),其他熟茶的共有特点是:汤色基本酱油(兑点开水估计汤色漂亮点,这是很多开汤吧的枪手为了推销下关熟茶的常用伎俩),香气基本堆味(放上几年再开好点),味道过浓,甜度不够,浓度够大,醇度基本没有,厚倒是很厚(废话,发酵过重呗),叶底基本两种情况,不是手搓如泥,就是碳化枯杂,喝几口滑度不错,回甘基本没有(熟茶也有回甘,很多人认为渥堆后茶性改变,不会有回甘呢,这是错误的认识),不得不说真是烂到了一定水平,可以这么说吧,下关熟茶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它带给你的绝对只有惊,没有喜!
不过要说下关没有好的熟茶那也是显失公允的,不过这个好也是相对的,我在总结下关的熟茶的特点时就排除了7663和销法沱,其实是一回事,但最有名气的还是销法沱,销法沱为什么名气那么大呢,其实比较有趣,是法国的一位二战老兵甘普尔介绍到法国的,在经过昆明医学院和圣安东尼医学院的医师们经过临床研究证实其具有极佳的降血脂和减肥的效果,日饮三杯,一个月后可使血液中的脂肪降低22%,与中国不同的是销法沱在法国是在药店里销售的,不是作为饮料,是作为减肥药的,与中药相比当然口感好上几百倍了,要是作为饮料吗,那就哪来的回哪去了,因此,销法沱的出名是当时的的崇洋媚外和迥异于国内消费渠道的产物。至于口感吗,我相信失望大于期望,这款熟茶很奇葩,不仅有酸味也有烟味(我刚喝时觉得很奇怪,熟茶竟然也有这种味道),堆味也明显的很,明显不适合现喝,滋味偏淡,厚度醇度不要指望了,总之这绝不是一款好熟茶(不过要是和下关其他的熟茶比,还是好了那么一点点的)。
其实,说的直白一点吧,我就是给下关泼冷水来了,不要脑子一热觉得自己很吊了,差的远呢,想当老大吗,先把熟茶品质提高再说,不然到时候有多大脸,现多大眼。奉劝一句,不要在下关发堆子了,中茶都来勐海发酵了,赚钱了不要老想着学大益投广告,尽顾着宣传了,干点正事吧,再者,不要老和别人抢谁是普洱茶发酵的先行者了,丢不丢人,熟茶做成那样还好意思抢啊,就算你19世纪发明的又咋样,做成现在这个水平,脸红不?
最后,改改下关的广告语送给各位茶友,下关熟茶,能不喝就不喝的普洱茶,珍爱生命,远离下关熟茶,嘿嘿!
(文章来源于:小小发酵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