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新简介
唐国新,江苏省宜兴人,生于1952年,曾任宜兴市第七届、八届政协委员。现任宜兴市王府陶庄总裁,大连市茶叶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第三十七届博览会评委,高级茶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翻开当代著名紫砂学者韩其楼编著的《紫砂壶全书》,在古今紫砂收藏大家名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至于爱紫砂壶成癖者……当今则有唐云、亚明、冯其庸、罗桂祥、许四海、唐国新、浪石、刘鸿喜、姚世英、富华、王一羽等名家。 ”
唐国新收藏历代名家所制的紫砂壶约有1000多件。提起他的收藏,要源于紫砂陶艺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赠送他的两件作品:大报春和线圆壶。其与紫砂壶的结缘要从上世纪70年代,在宜兴开照相馆时讲起。当时,唐国新经常为茶壶拍摄彩色照片,顾客往往以茶壶抵下照相费。在十余年的时间中,他收了200多件包括吕尧臣、谭泉海、周桂珍和汪寅仙等的紫砂壶作品。
唐国新迈入紫砂核心世界的大门,还是归功于顾景舟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起点高,避免了很多弯路。他的收藏中不乏很多大师包括李昌鸿和顾绍培等人的馈赠。2000年后,唐国新从台湾收了一批回流作品,有吕尧臣的绞泥冰提壶、鲍志强的紫玉飘香套壶、汪寅仙大师的水利壶、竹苞壶等100多件。其中最让他兴奋的是顾景舟的9件提臂套壶和小石瓢壶。
而别具收藏传奇的,还是他所收藏的由邵大亨和顾景舟两代紫砂工艺大师“合作”的两把紫砂壶。
1988年春,唐国新在黄山一处村落的小吃店里意外地看到一件邵大亨制壶的真迹,“大亨”二字历历在目。虽然紫砂壶盖子已破损。当即,他用80元钱买下了这把紫砂壶残器。但凡收藏紫砂壶的人都知道,邵大亨是晚清上袁人(即现在的江苏宜兴丁山紫砂村),其为人卓尔不群、孤傲耿直,其制壶高洁典雅、鬼斧神工,为世人所推崇,而其紫砂作品传世极少。
唐国新怀揣宝贝回到宜兴丁山,便直奔交往15年的“忘年之交”顾景舟的家。顾景舟只看了一眼便断定:真的。正当唐国新暗自庆幸,邵大亨的紫砂壶早成凤毛麟角,自己竟得了一件真迹时,顾景舟笑言:“我来配个盖吧! ”
在紫砂界流传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因为天然紫砂矿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云母、方解石、橄榄石、赤铁矿和长石,它的包裹物是胶泥。这些物质虽天然生成却组合无序,经摔打制成泥、做坯成型后,再以1180℃左右的高温烧制成壶。此过程中,壶的色相会随着对紫砂泥料的每次调配有所不同,也会随着不同的窑温和烧法有所变化,再加上泥坯烧成后的收缩率也有所不同,所以紫砂壶才得以“万紫千红、方非一式、圆非一相”。而配盖又要根据原作品的品相、色相、赋意等加以调节,既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体现作品的形、神、气,绝不是捏几把砂土那么简单的事。
1991年夏日的一个早晨,顾景舟打来电话,告知其大亨壶盖已配好。当唐国新赶到顾景舟家中,看盖心切的他赶紧拿起还用毛巾包裹着的“大亨壶”,掀盖一看,上有“景舟配盖大亨壶,时年七十有七”字样。唐国新顺势将壶盖与壶身合上,顿时为顾景舟精湛的紫砂技艺所折服。壶盖不仅浑然一体,而且形、神、气、泥、款、功都配合得天衣无缝。唐国新回忆说:“顾老自豪地说,‘除了我,谁也配不出大亨壶的风韵、神采、精细和豪迈,必先知其人,而后仿其壶,必先知其料,而后用其工,只有心灵和手艺的相通才能品出大亨成壶的心境,才能配出大亨作品的神韵’。顾老所表现出的激情,让我见识了他对紫砂赤子之心般的尊敬与热爱。 ”
至今谈起这些收藏往事,唐国新仍感动不已,因为这两把邵大亨做身、顾景舟配盖的紫砂壶,是他所有收藏中最为珍贵的宝物。当唐国新谈及如今的紫砂壶收藏时,却已少了几许激动,因为他认为现在的紫砂壶收藏已经不像那时可以捡大漏了,而且许多收藏者是真假不分、盲目收藏。“真假不分当中,包括把新壶当成老壶收藏,尤其是把近现代仿品当成是明清时期的紫砂壶,其实市场上90%的老紫砂壶都是仿品。 ”唐国新感慨地说:“还有一种真假不分更荒唐,就是把假紫砂泥做的壶当成真紫砂壶。 ”
另外,现在掀起的一股炒作之风也让唐国新很是为紫砂壶收藏的未来担忧。他认为,紫砂壶毕竟是很实用的艺术品,而不是可以随意炒作的股票或商品。所以,唐国新建议:“收藏紫砂应该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要想着能够从市场上捡漏、点石成金,这种抱有侥幸心理的收藏往往会吃大亏。在收藏老紫砂壶时,至少应该请多位专家鉴定;收藏新紫砂壶时,最好是从正规的紫砂壶商店,或者直接从紫砂壶大师等制作者手中购买,现在的地摊货里几乎不会有真紫砂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