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品茶与心情有约
 
    品茶要有好心情、好心境。心无牵挂,静心以对,才能品出茶之味,悟懂茶之妙。
    我的家乡在闽北农村,是全国著名的“小白茶”产地。“白茶”素为民间珍宝,“小白茶”则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其存放时间越久,药用价值越高,有着“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功效。据说,早年富人嫁女时,陪嫁品中就有两瓶锡罐,内装有陈年白茶。我对茶的兴趣缘于生长在茶乡。在童年记忆中,家里也有两片茶山,但自家吃的都是粗茶。不是不懂得吃好茶,而是家庭经济拮据,精茶只得用于出售换钱。本地话称喝茶为“吃茶”。那时家里兄弟多,靠父亲一人艰难维持生计。后来大哥、二哥长大了,能帮上一些忙,家里生活略有改善,但好茶还是舍不得自用。所谓“粗茶淡饭”,确是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为是茶乡,村子农家也有条件吃茶,故户户都备有大茶壶,家家都有吃茶的习惯,白开水一般是不吃的,但大多人家也都是吃粗茶。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早上起来做饭,首先是烧半锅开水,然后冲一整壶茶水,一般可够吃一整天。老乡或客人上门了,就从壶里倒出一碗茶,新春佳节则会在茶里加一小块冰糖。少有备专用茶器具泡茶待客。也不讲究茶水凉热,只是不喝隔夜茶,说是喝了会心慌。人们上山下地干活,都会带上毛竹制的茶筒,里面盛满茶水。劳动中累了、渴了,吃茶筒里的茶水,那滋味胜过吸吮山涧里的甘泉。如果中午在外吃饭,茶还可当汤配饭,也吃得有滋有味。
    后来我上了大学,也就吃不上茶了。回到家乡工作后,吃茶习惯竟然淡化了,只是偶尔为解渴而吃茶。真正学上品茶是近年的事。也许是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吧,品茶之风吹进寻常百姓家。“茶”从 “柴米油盐酱醋茶”演变为“琴棋书画诗酒茶”,以自己鲜明的双重属性,既登上了物质生活的谱,又登上了精神生活的谱。即使农村也开始品茶了。今年清明节前夕,我回到故乡。村主任把我迎进他的新房,热情地邀请我吃家乡茶。其泡茶的器具、程序、氛围,都给人以雅致的感觉。村主任告诉说,现在农村生活好了,有了好心情吃茶、品茶了,这是过去不敢想的。
    我加入品茶行列自然是受这种氛围的熏染,但直接原因是有了“闲情逸致”。还因为在一个茶叶行业组织任职,赋予了一份责任,不懂茶、不品茶都不行,也就有了一种深度探索茶的欲望。人们所以推崇茶,与茶自身的品性有关。茶生长于青山绿水间,蕴含天地之精气,其秉性清逸而淡泊。古时楚地就有这样一副对联:“为衣忙,为食忙,忙里偷闲喝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酒来。”把“喝茶”与“喝酒”的不同境遇与心情作了生动的描述。可见喝茶的深意远胜于喝酒。酒能激发人的世俗欲望,茶则能消除这种欲望,让人心情平静下来,故有以茶消酒之说。喝酒为“苦中取乐”,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之说;而喝茶是“忙里偷闲”,心境自然是轻松的。
    在现实中,人们注重“视觉美”,而忽视“味觉美”。何以发生这一悬殊?“忙”是妨碍对美欣赏的“敌人”。忙了,对周遭就少了感觉。人们常说“忙里偷闲”,闲的繁体字,是“门”里有个“月”,就是在家门口看月亮,也就是见到美了。心情愉悦了,对茶自然就有了味觉。人们平时不也说美味、美餐吗?可见,茶的美味是可以品的。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有着妙不可言的意境。知茶、爱茶,才会品茶。心无牵挂,内心平静,才能进入品茶之境,感悟喝茶之妙。一个人倘若一天到晚处于忙得不知所措的状态,就把内心的快乐空间挤占了,自然就难以体验茶之美味。
    茶,既可解毒,也能怡情;茶,既可解渴,又能入心。茶不求酒的浓烈,却也不甘于水的平淡,自始自终清香怡人。一杯清茶,几盏青瓷杯,邀三两知己,无论是身居雅舍静室,还是穷居陋巷,都可让心静下来,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境,这是人生最难得的美妙时光啊!浓茶淡水,细斟慢酌,品的是茶,实则人生。浓涩人生,清淡日子,似水流年,就浸在茶中。诗人苏轼《清欢》诗中有佳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倘若“人生清欢在品茶”,生命不是变得更精致了吗!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1-23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