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七个字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概述,每个字的背后都有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故事。茶采山川之钟灵,吸日月之精华;集四时之真元,蕴天地之灵气。因而,在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中,都不乏对茶情有所钟之人。他们或歌之颂之、或饮之用之、甚至躬亲茶事,在茶中体会人生真趣。
较早的咏茶诗是杜育的《葬赋》:“灵山唯岳,奇产所钟,厥生藓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灵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波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慈初成,沫沉华浮,焕若积雪,晔若春敷。”
苏轼《叶嘉传》有 “少植节操,胸怀大志”之载;皎然《饮茶歌诮崔使君》有“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韦应物《喜园中茶》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之句留世;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唐朝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文中的“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寂;三碗搜孤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他们都是基于对茶特有秉性,深入认识和感悟,不自觉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
茶被人们仰之为崇高的道德象征,不仅仅是偏爱,更多的是恭敬,并引以为楷模。以茶示俭、 以茶为礼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意义。
以茶示俭
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周易·否》曰:“君子以俭德辟难”。说的是俭朴的德行,能够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在面临危难的时候,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险。 《论语·颜渊》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因之俭,而生之廉;因之廉,而生之威。俭朴的人,是善于生活的人;俭朴的官,是实务的受百姓爱戴的官。只有具备俭朴高尚品格的人,才能让人更加尊敬。
茶之德行,“俭”是本性。陆羽在《茶经》中,反复强调一个“俭”字。在“一之源”中,谈到“精行俭德之人”;在“之五煮”中,提出:“茶性俭,…”。
茶尚俭,俭能廉。早在晋代的《中兴书》就记载:东晋吏部尚书陆纳在吴兴任太守时,著名的卫将军谢安来看他。陆纳的侄子看到陆纳没有做任何招待的准备,又不敢问陆纳,就私下准备了足以招待十余人享用的肴馔。等谢安来到后,陆纳仅仅摆上茶果,其侄却赶忙摆上肴馔,珍馐齐备。陆纳的侄子自以为给叔父争了体面,但事后得到的却是陆纳的训责:你既然不能光宗耀祖、给我争光,为什么还要败坏我节俭的名声甚至毁我的功业呢?
齐世祖武帝在《遗诏》上说:“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脯而已。”
唐·房乔《晋书》:“恒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伴茶果而已。”
毛泽东主席平素重俭,衣着补丁加补丁,宴请中外人士只用家常便饭。他爱茶,喝茶连茶渣也一同掉。人们常说:因之俭,而生之廉;因之廉,而生之威。具备这样高尚品格的人,更让人尊敬。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竭力倡导勤俭节约、廉洁公正、抵制腐败、反对不正之风,从1984年建国35周年庆祝晚会和1985年元旦联欢晚会,直到现在,党中央都以清茶一杯招待国内外宾客和,此举深得人心。于若木(原名于陆华,著名营养学家,陈云同志的夫人)曾深情地说:“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已成为人们交往的传统习惯,每年春节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团拜时,清茶一杯,即不失礼仪又体现廉政,为人们所称道,它发扬了俭朴清廉优良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