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老枞水仙的枞味是什么?

茶是“丛”,还是“枞”?究竟是“丛味”,还是“枞味”?到底有没有“百年老枞”?“名丛”与“老枞”是怎么回事?
 
茶,是人在草木间,看茶,当跳出草木间,不然,眼近在眉,怎能看得清一个千古的“茶”字。我好茶,虽不是茶科出身,也不是茶工师业,更不是斗茶博士,但凭平生饮茶悟茶,说点一二,抛砖引玉,也算品茶论道。
 
老枞水仙
持茶叶为“丛”,不是“枞”者,认为大多茶树为灌木,所以茶只能是丛;不少茶业茶商的包装箱印“老枞”是错的,应为“老丛”。品茶细思,要识茶之味,饮茶察源,当明茶之理。我认为作为茶蕰万象的茶,既有灌木之丛,也有乔木之枞,不能因普遍的灌木矮丛,而去否定特殊的小乔木或乔木高枞。这点茶学常识,古人早就有之而明之。
 
陆羽《茶经》开篇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陆羽说得很明确,什么是茶,南方的嘉木,有一尺二尺高的灌木丛,也有乃至数十尺高的乔木枞。特别是巴山峡川的茶树粗大得需两人合抱才行。说到茶字有,“茶圣”陆羽也说得很清楚,因品种不同,各地称名也不同,他主张的茶字就是人把草木并合在一起。我们读《尔雅》中槚,就是荼的分类,特指味道比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层面上的直接体验,那时候,国人观念是草木一体,而不是今日植物学意义上的乔灌木之谓。对茶的追求不能南辕北辙,因为茶,我们需要人赋予它新的生命与价值,更需要保留它的内质与内涵,为此,人也要有足够虔诚的态度去看古人的传承。由此,可以说茶:矮的佳木为丛,高的佳木为枞,这再也明白不过。
 
茶之兴起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也有茶学:“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楚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产于湖北荆州玉泉山的茶,是“楚老”,茶叶若仙人掌,好像可以用它拍拍仙人洪崖的肩膀。茶树生地处“荆楚”,诗语双关。一是杰出的人才被美誉为“人中翘楚”,有德高望重之意。二是茶叶制成“仙人掌”,形态特征说明该品种为大叶乔木茶。后有人将“楚老”改成“丛老”,既不合诗情,更不符地情。
 
北宋茶盛,诗人梅尧臣寄欧阳修《次韵和再拜·咏建茶》诗中就有“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之句。意思就是闽北建溪有的茶树之大,颇为特殊,像楚越那个地方的茶树,并非是没有修剪而成的大树。其实建溪的水仙茶,就是小乔木树。
 
从茶科学上来说,世界上的茶树都属于亚种,其又分为中国亚种和阿萨姆亚种。中国亚种茶可分两类型,即武夷变种和大叶变种,武夷变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东南亚和日本等;大叶变种主要分布云南、贵州、四川和湖北等省。所以,我们切不能只看到武夷变种的灌丛,就去看大叶变种的乔木枞。
 
上述充分佐证了“百年老枞”的原始,也有力证实茶枞的历史传承。茶学研究界认为,茶树树龄有50-80年的可称为老枞。如此,有老枞茶,就有“枞”味。笔者曾写过一篇“还是留点枞味”的茶文。所谓“枞味”,不过是乔木茶树的一种韵味,如武夷茶长在岩谷,就有味在“岩骨”。同理,老枞水仙,也有树老酯香的“枞韵”香味。如果说其它品种茶都冠上“枞味”,不过是借其“茶老味重” 特色,“老茶珍贵”韵高的广义形象。中国茶中老枞,茶的中国特色韵味,何以否定呼?
 
再说,一品种茶,说丛味,道枞味,都是一方水土一方茶的韵味,就如南橘北枳,其味不同一样的道理。为此,老枞水仙,说是枞味,请问何以错?又错在哪?为什么非要用一般的“丛味”去代替“枞味”呢?品茶者,当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传承,重在现实。比如,有人叫茶,也有人称茗,都是茶。喝茶,还当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明智才是,这点要向古人学习。古人的“禅茶一味”,就有出家人的禅悟韵味,茶一般只能“喝”或“饮”,但佛教僧人却是“吃茶去”,难道“吃”字也是错的吗?不,那是中国茶文化中一个经典说法。
 
茶,历代风流韵,千秋致仕情。中国神奇叶,香味韵深重。丛味是一味,枞味,也是一味。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7-2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