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兴的紫砂陶是世界陶瓷艺术门类中的一朵奇葩,其源于宋代,历经明清两朝的不断发展完善,如今日臻完美。如何收藏一把具有独特价值的紫砂壶?如何在赏玩之间怡情养性?宜兴紫砂又有怎样的“壶里乾坤”?
我们将从宜兴紫砂壶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辨伪存真、收藏赏玩、使用保养等方面来分享这巧夺天工,技绝寰宇的紫砂艺术。
要了解宜兴紫砂壶,先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宜兴最早的紫砂器出土记录是在北宋时期,仅有些许残片显示为煮茶的炊具而非我们现在所见的沏茶用具。
据传明代有位读书人吴颐山,在宜兴近郊的金沙寺借宿读书以备参加考试,随他一同住在寺中的还有书童供春。供春对寺中金沙僧制作的紫砂壶很感兴趣,便仿照老银杏树上长出的树瘤制成树瘿壶,又称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而供春也就成了紫砂茶壶之父,紫砂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精彩亮相。
而后制作紫砂茶壶的名家辈出,如明代万历年间的“四大家”董翰、赵梁、元畅、时朋以及李茂林;时朋之子时大彬的大彬壶,均颇负盛名。
明末清初之际,紫砂茶壶开始有落款,这首要归功于被后世尊为“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陈曼生。陈曼生是一位书画家和金石家,在金石篆刻上造诣很深,经陈曼生设计,制壶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成型,再由陈曼生和他的一帮文友题字刻铭的壶,后世称之为“曼生壶”。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壶上诗文书画随壶流传,而壶亦依其上文人字画更显金贵,紫砂壶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但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愈来愈不景气。制作工艺日渐草率荒疏。时逢盛世,当代紫砂大师辈出,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在宜兴紫砂的历史上书写着重要的篇章。
制作紫砂壶的基础,首要便是紫砂泥料,泥料本身材质的优劣、炼泥技术的高低,都将直接影响紫砂壶成品的水准。
紫砂泥料出自宜兴的丁山,所谓的“本山泥”,就是指出自当地黄龙山的泥料,该紫砂泥料深藏在此山岩层下数百米,又称“富贵土”,虽然紫砂泥料很珍贵,但市面上炒作的关于泥料即将匮乏之说还是姑妄听之,好的泥料确实不可多得,但紫砂壶重在制壶工艺而非材质,所以不论什么价位的珍品,其中泥料的成本很少高过百分之五。
但作为制作紫砂壶的根本,我们还需了解紫砂泥料,若论其分类,有天青泥、地槽青泥、红棕泥、大红泥、本山绿泥、百麻子泥、红麻子泥、红泥等等,但如果将其从原矿、纯矿、拼配泥三种类型来区分,则更容易对紫砂泥料有整体的了解。
首先是原矿,专指泥料百分百由紫砂矿炼制而成,不含任何添加物,但在制作过程中,为降低单一泥料成型的难度或为了提高紫砂壶的艺术美感,有时会在泥料中添加部分的生砂或熟砂,此种仍属于原矿泥料。
在此基础上,又可分为纯矿与拼配两种。
由单一紫砂矿炼制的矿泥称为纯矿,也有人称为清水泥,主要有紫泥、段泥与红泥三种。纯矿泥料的好坏重在一个“纯”字,同一矿脉中,中央的泥料纯粹,越往边缘杂志越多,只能称为“夹泥”,“夹泥”不宜制壶,主要用作花盆与大缸。
而源于明代的拼配泥料作法,则是由多种泥料相互拼配而成,从颜色到手感上都有了更多的变化,为紫砂壶艺术的艺术美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设计空间。
而单拥有这些不同的泥料只是第一步,如何炼泥才是各制壶名家使用独门秘籍的开始,因为不同泥料有其不同的窑烧温度与收缩比,炼泥时如果配制不当,容易出现壶胚开裂、变形等状况,而不同的窑烧温度又影响到烧成的色泽,正常情况下窑烧温度越高烧成的颜色越深,所以炼泥技术不但直接影响到成壶的水准,更是能让作品成为“一枝独秀”的制胜法宝。
在丁山,传统的炼泥、制壶秘技原先主要籍师徒间代代相传,秘不外宣,保持自家作品的独特风格与品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更丰富资讯的流通,很多非“传承”制壶人也有不俗作品问世,紫砂壶制作工艺真正已到“百花齐放,百佳争鸣”的盛世。
好的紫砂泥料只是制作一把高水准好壶的基础,接着我们便是要一起探讨如何辨识紫砂壶是否全手工制作。
人们对全手工制作的推崇是相对于模具成型壶而形成的,因为如果是借助模具成型的紫砂壶,不论泥料多好,工艺多完美,也只能归类到高档商品的范畴,可批量生产出无数的复制体,而只有全手工的作品,方可独步天下,升华成为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陶瓷的成型有多种方法,但唯有拉坯法属于全手工制法,具体是将坯料段于转动的辘轳车上用手工拉制出坯体,但仍有别于正宗宜兴紫砂壶的全手工制法。
宜兴紫砂壶的全手工制作过程:
第一步:先在平面上拍打好身筒的泥条,再将泥条立起来围成圆,接口处用调稀的泥料黏接,而后用木拍子拍打出各种大致的壶身形状;
第二步:用专门的工具精修壶身的线条;
第三步:黏上壶底与壶口,这个步骤之后,壶体内部形成了密闭的空间,由于有空气的自然压力,壶身便不容易变形;
第四步:安装壶嘴、壶把并精修;
第五步:将壶口的封片切掉,将做好的壶盖对好盖上。
从工艺流程分析,全手工作品中,壶身里头有几处必定会出现黏接的痕迹的地方,例如装壶把的位置,底片和身筒黏接的痕迹等。虽然有一道工序叫做“推墙刮底”,顾名思义就是将壶里头的这些黏接处进行修整,但因壶身自身空间狭小的局限,难以做到完美无瑕,认真观察仍能看到些微痕迹,虽然现今不少模具壶也故意假造这些手工痕迹,但仍有区别,这就需要经验的累积了。
常看到一些新入门的玩家一上手一把紫砂壶,都先旋转壶盖,观察其与壶口的紧密度,再看壶嘴、壶把、壶钮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其实这只是最基础的步骤。现今制壶极少用龙窑烧制,多用电窑,而电窑的温度是完全可以随意掌控,先烧低温后,将壶拿出检查盖子的密实程度,如果太松就再刷一圈脂泥,太紧则用金刚砂磨去,而后再入窑高温烧成,如此这般想要壶盖壶口严丝合缝岂不容易之至?故而壶身的细微不规则,才正是全手工制作的标志。
好泥料是基本,好壶型体现的是品位,而制壶工艺的高低则才真正能代表紫砂壶收藏爱好者选壶的水准。
一把全手工制作的好壶在手,摩挲之间尽享把玩之“独乐乐”;而当三五茶友、壶友相聚,泡饮之间,暂别俗世,只品当下,“众乐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