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供春树瘿壶:取瓜蒂灵芝为盖
普洱茶
“瘿”,植物体受虫害或真菌刺激而形成的瘤状、囊状物。历代名手多以自己对“树瘿”的理解,完成对“树瘿”壶的思考。准确地说,“树瘿”壶是一种壶型,不应称为“供春”壶。供春应该制造过若干壶型,传说有“龙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等,绝非“树瘿”—式。当指供春制的“树瘿”壶时,应称“供春树瘿”壶;当称其他人制的“树瘿”壶时,应称“某某制树瘿”壶,不应称“某某制供春”壶。
明代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书童供春利用空暇,偷看老和尚做茶壶,悄悄取走老和尚洗手缸底沉淀下来的泥学习做坯。他看到金沙寺庭院里有两棵大银杏树长了几个树瘿,依样捏弄,没有工具就找来一把茶匙挖掏壶身,用手指按平胎面,捏制成型,烧成后表面上还隐约可以看到手指纹。但也有学者提出供春为假托,史上并无此人。
 
供春“树瘿”壶是怎样发现的?
1928年,宜兴的一位贤达储南强先生,在苏州地摊上偶然发现了一把紫砂壶,壶把下面刻着“供春”二字,壶盖为黄玉麟后配。储南强不动声色,将壶买下。他先后专程到苏州、绍兴、上海打听此壶的来历,还写了洋洋万言的考证文章,证实此壶为供春所作。
 
明·供春制 供春树瘿壶
壶身扁球形,壶面乍看似老松树皮,皱满身,纹缭绕,凹凸不平。壶流及壶把皆由同一团紫砂泥中挖出,壶把于中段分支。壶盖子口外缘刻有45字隶书铭文:“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黄宾虹是近代名画家,“稚君”即宜兴金石家潘稚亮。
国画大师黄宾虹见到此壶后,认为供春壶既然是以银杏树瘿为原型,黄玉麟却配了南瓜蒂柄为盖,显然不合原意。储南强就请裴石民重配一盖,并请金石书法家潘稚亮,在壶盖子口外缘刻了两行隶书铭文。新中国成立后,储南强将此壶献给国家,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另,施镇昌亦藏有供春“树瘿”壶。施壶较大,储壶矮小。两把壶的把下均刻有“供春”二字,施壶清楚,储壶模糊,施壶的盖为瓜形,内有“玉麟”章,储壶的盖为椭圆形。
顾景舟从工艺技术角度认为储壶不是明代作品。他认为:从出土的明代时大彬等人的茶壶看,工艺水平远不及储壶,作为紫砂壶的开山作品应较粗糙、陋俗。储壶花纹不像银杏树瘿,似松树皮形,与史载不符。书童初学制壶,不可能在壶把下刻上名姓。在壶底刻名是时大彬首创。
 
清·道光·黄玉麟制   树瘿壶
此壶以精炼段泥制成,造型似树瘿,取瓜蒂为盖,盖内钤“玉麟”,壶身通体纹理缠绕,形如嶙峋老树,瘿瘤满布,以枝梗为把,侧处铭刻篆书“供春”,弯流敦实。整器质朴古拙,把握舒适,出水流畅,自然生动。
黄玉麟所制供春式树瘿壶,历来为收藏精品。此壶式器名“供春”,传说莫衷一是,顾景舟认为,黄玉麟客居于吴大澄门下时,二人根据明代文献记载所创制的造型。其把侧“供春”二字,或有春供之寓意,此供春式壶为黄玉麟代表作。
 
近代·江案卿制   树瘿壶
用本山绿泥加紫泥制作。壶形仍参照黄玉麟壶式,口部微敛,一弯流似樱桃小嘴,秀而纤巧,壶把由口向下倾,梢部分为两枝,曲致自然。壶盖薄巧似瓜柄,手捏之痕清晰可见。壶身皱纹满身,表面刻画铁线,与黄玉麟不同的是以卷云如意纹勾画表面的纹样。
 
作者:佚名
日期:2023-08-2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