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日本人却喜欢的不得了的建盏茶具
普洱茶
如今,艺术界对于宋代审美推崇备至。那种极简主义的风格,现在看起来都觉得十分洋气。可在茶具方面,却是一个例外。与如今不同,宋代茶盏以黑色为上。一只黑不溜秋的大碗,似乎怎么也勾不起喝茶的欲望。不要说现代人,就是明清两代的人都不太理解这种奇怪的审美。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宋盏的价格卖不过清代的茶杯。倒是日本人理解这种“怪趣味”,将宋盏奉为珍宝。
宋徽宗的奇怪癖好
古时饮茶,本没有专门的茶盏。或者说,那时的茶具与酒具还可以通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已经开始专门描写茶碗。茶圣陆羽判断茶碗不看质量,而是关注釉色。《茶经·四之器》中记载: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刑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可以看出,唐代茶具中以青瓷最为吃香。因为在青釉的衬托下,茶的颜色是“白红之色”。这种情况,在宋代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唐代还没有被记入《茶经》的黑盏,在北宋来了个咸鱼大翻身。喜欢它的还不是一般人,而是天子宋徽宗。这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家。他的审美能力之高,让之后的当权者望尘莫及。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从传世的宋盏来看,一般也并不是单纯的漆黑。正如书中描述,是黑中闪青的状态。而这里说的“玉毫条达者”,民间俗称为兔毫盏。因为釉色与烧制湿度不同,而在盏面形成银褐色细密条纹。看起来形似小兔子的毫毛,因而得名。
名字独特花样多
这种特殊的茶盏,主要出产于福建建阳吉水镇建窑。但考古发现,四川广元窑、江西永和窑、陕西耀州窑等也大量出产这种兔毫盏。但建窑常烧进贡茶盏,而其他窑口则皆为民用。所以,宋代兔毫盏还是以建窑为贵。
由于烧制瓷器的技术问题,有些黑釉茶盏釉面并未形成兔毫一般的纹路。有些釉料在烧制过程中,未熔融的部分形成褐色斑点。乍一看,形似飞禽鹧鸪的羽毛一样。这种茶盏,就是所谓的“鹧鸪斑”。黄庭坚《满庭芳》中,就写到了“纤纤捧,香泉溅乳,金缕鹧鸪斑”。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油滴盏也算是名品。
 
若是找不到正宗建窑产品,宋人退而求其次选用紫色茶盏。秦观《满庭芳·茶词》中,就有“轻淘起,香生玉晨,雪溅紫瓯团”的佳句。虽然这种“紫瓯”的等级不及建窑黑盏,但也属于深色釉。总而言之,宋代茶盏已经于陆羽时代的风格天差地别了。
黑盏到底好在哪?
宋代崇尚黑盏,也并不是无厘头的举动。宋代蔡襄《茶录》中,揭示了黑盏流行的秘密。书中记载: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唐宋茶盏,表面上看起来审美迥异。但是在核心原则上,都是从茶汤与釉色的搭配出发。原来宋代点茶中,茶汤以白色为贵。那么黑白互为衬托,视觉效果极佳。
 
除此之外,建窑烧的黑盏胎体敦厚。比起薄胎,这种茶盏保温效果更好。要知道,宋代斗茶之时要互相比较茶汤的颜色已经泡沫的丰富程度。一番品头论足,自然会耽误不少时间。若是茶盏保温效果不好,那再好茶变凉了风味也要大打折扣。至于唐代流行的青白盏,在宋代则被摒弃不用了。
一道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喝茶与烹饪,有时候是殊途同归的事情。早期饮茶,为的只是祛病解毒。功能性当先,自然谈不上享受二字。随着茶的深入与普及,人们开始慢慢追求口感与视觉。唐宋对于茶盏的要求,都是以衬托茶汤为妙。这本身,是饮茶习俗的一种进步与升华。宋人高级的审美,造就出了黑色的茶盏。
 
但也就是在宋代,斗茶慢慢皆以茶汤色泽和咬盏程度为标准。对于外观的过分追求,势必导致牺牲口感而成全视觉效果。就像有时拍摄美食节目,为了拍摄需要甚至菜都不能做熟。试想一盘半生不熟的肘子,又有谁能下咽呢?
茶盏,只是服务于宋代的点茶系统。缺乏实用性,导致了它的生命力极其脆弱。元朝之后,再也没有人对它感冒。倒是日本,将宋盏当做宝贝一样收集起来。如今想看到顶级的宋代兔毫盏,还真要到日本博物馆里一探究竟了。
作者:杨多杰
日期:2023-08-2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