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点苍山十九峰巍然伫立,俯视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国大理。而在茶人之中,下关最迷人的不是这里的风景旖旎,而是茶香醇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下关已经是云南最大的茶叶加工中心和茶叶集散地。为了解决散茶运销过程中的难题,大理巨商永昌祥商号创制出一种外圆内凹呈碗臼形的砣茶。
砣茶经昆明、昭通销往四川、泸州、宜宾、重庆等地,广受当地百姓欢迎,于是有了“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的民谣,“砣茶”也逐渐转变为了“沱茶”。
下关沱茶的诞生,促进了茶马古道南来北往的物资交流,下关也因出产沱茶而扬名海内外。
1941年3月22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经理郑鹤春写给顺宁实验茶厂(今凤庆茶厂)冯绍裘和云南中茶公司稽核员周庚昌的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本公司为谋发展滇茶贸易,扩充藏销市场,现与康藏商人各半合资25万元(旧币),于缅宁(今临沧)地方筹设康藏茶厂,专制藏销紧茶、砖茶。”
康藏茶厂的选址最初确定建在缅宁(今临沧)。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筹备,郑鹤春发现在缅宁建厂,运输、制茶技工等方面问题较难解决,几经协商,最终选择在滇缅公路要冲和茶马古道重镇下关建厂。
1941年5月,由蒙藏委员会和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各出资15万元合资建立的“康藏茶厂”正式成立。康藏茶厂就是下关茶厂的前身,主要为藏区生产紧茶和砖茶。1955年,一些老商号的茶厂被并入下关茶厂,这其中,就有创制出沱茶的永昌祥。
从康藏茶厂到下关茶厂,再到如今的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七十多年,翻开来只是一盏茶的光景,饮下一口,始于光绪年间的古韵,弥漫不散。
2011年生产的建厂70周年纪念茶,属于老茶,市面上较少,值得品鉴和收藏 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无烟不下关?
在熟悉下关沱茶的老茶客中曾经广为流传着一句“无烟不下关”,有很多茶客就钟情于这股子“烟香”,甚至有了“神秘烟香配方”的传说。
最初的说法是烟味来源于毛茶初制过程。以前茶农生活艰苦,做饭、炒茶都用一个锅,烧柴火的烟味很容易被茶叶吸附。但是,现在的毛茶初制工艺也大大进步了,茶叶被污染的几率很低。即便这样,烟香味依然存在。
现在有一种解释认为,烟香的产生需要毛茶经过太阳强紫外线的照射,然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存放两三年以上,“太阳味”就可能转化成了“烟香”。
下关茶厂的原料一半以上来自临沧茶区,临沧海拔都在1300米以上,许多茶园海拔在1700米左右。海拔相对高的地区,紫外线更强,晒青茶的太阳味就更重。
就像茅台酒出了茅台镇就出不了那个味道,同样的原料,放在版纳、普洱仓储,跟存在下关的烟香就有差别。
下关茶现在的产品里,也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带烟香,具体原因还是未解之谜。如果茶友对烟香有兴趣,可以尝试下这款2015年金印中华铁饼。
拼配绝不是简单机械的叠加,而是需要像味觉的魔法师一样,让来自各个季节、各个茶山、不同风格、不同口感、不同级别、不同年份的毛茶调和在一起,形成一种协调性佳,有独特风格,可以稳定量产的茶品来。
由于气候和地理因素,下关不产茶,整个大理州只有靠近临沧地区的南涧县产茶。制作下关茶所需的原料必须大量来自外地,这是113年前沱茶创制之初就已经决定了的,而拼配也成为了下关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下关茶的一款茶里所用的原料,有时候甚至超过30个地区。
因为没有茶园,面对全云南各个茶产区的原料,下关茶选择的灵活性更大,荟萃了全省各地原料的优点,所以,下关茶的品质和风格都是很难模仿的,没有足够的茶园,却成就了一流的拼配技术。
“114年手手相传”不是一句空话,是无数个体,通过不断重复的工序,通过一双双手的传递,通过积年累月的时间实现的。加工工艺和标准那么多年一直传承,绝不马虎,改变一种操作习惯很难,坚守一种传承更难,下关沱茶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