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的宜兴紫砂发展史中,从清朝末期到二十世纪中叶的文化大革命为止,紫砂陶艺的发展饱受战火的摧残,可说是风雨飘摇的时期。
然而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乃至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这个时期的紫砂器,大部分都感染到了清中期开始的文人趣味,许多的紫砂陶器即便只是日常用品,同样也会在上面装饰书画,形成了一种普遍的风格。
在清末到民国初年之间,所做的书画大多以诗词、名句为主,但是到了文革期间,则反映着社会、政治现象,常常可以看到整句的毛语录或是革命口号,相当具有时代特征。
其实单就紫砂壶的造工而言,除了少数几位名家之外,此一时期大部份的紫砂壶都是以实用为主要考量,并不会特别讲求精工细作。尤其是在文革的十年浩劫期间,刚开始是不准制作象征封建余毒的紫砂壶,因为茶壶应当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只要实用就好了,所以这时期的紫砂器,往往极度粗放,口盖常是东摇西晃,烧成温度也是普遍欠火。一直到了文革晚期,紫砂壶的做工才又慢慢走向工整,但是仍然称不上精巧。
事实上,这种粗放作风,正反映着一种时代特色独有的庶民俚趣之美。尽管如此,但我们仍不可忽略了此一时期的重要特色,便是其书画装饰的可看性颇高。自来紫砂壶的传统生产方式,都是由陶工专门制壶,另外再由刻字先生在器物上面进行书画装饰。由于这些刻字先生的装饰手法非常老练,所以常常可以在这时期的紫砂器上面欣赏到非常简洁有利、刀法老辣的刻画装饰。那种以坯作纸,以刀代笔的画风,豪迈奔放,充满了生命力之美,每每令人神游其间,久久难以忘怀。这种不易在其它时期看到的陶风,事实上,也正有力地诠释了紫砂器,深植庶民生活中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