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建盏茶席中的风景
普洱茶
 
    中国陶瓷史上,福建北部建阳山区所出产的建窑瓷盏是一朵奇葩,也是中国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创造奇迹的典范。 建窑瓷盏的美是独特的,是反向思维 的代表。中国陶瓷自始烧以来就_直按照传统审美的思路发展,在器物的外观上追求颜色的清浅,故釉由黑变酱、再青、再白、再透明无色;在器物的形体上追求秀 雅轻薄,在保证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强化装饰性。而建窑烧制茶盏则恰恰走了一条相反的路子,颜色深沉,形体厚重,大巧若拙、大雅若俗。而且建窑器的胎土、釉 料、制作工艺不变,产生出来的器具外观却千变万化,不相雷同,完全自然形成,是自身气质的表现,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所推崇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元以降,建窑已经湮没了数百年,直到20世纪初,日本人山本由定找到建窑的窑址并作了详细的考察,由此揭开了建窑神秘的面纱。40 年代,美国人普拉玛教授也到达建阳水吉建窑窑址考察,回国后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文章。这些活动让建窑重新回到了当代人的视野之中。但是,由于历史上关于建窑 的记载很少,因此相关的研究文章也并不多。本文试图对建窑器的装饰类型作一探讨,并找出其中的相关规律性,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人对建窑器的兴趣并投入研究。
 
    建窑器的装饰和美感,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即点、线、面、变。
 
    点是指建窑瓷上的各类点状油滴及鹧鸪斑。油滴又可细分为星斑油滴、雨点油滴和鳞片油滴三种。星斑油滴外观如闪耀的星星,周边带有芒;雨点油滴如雨天 之后在玻璃窗上留下的痕迹一般,如同一串串的珠子;鳞片油滴如鱼鳞般呈片状,层层叠叠,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它们的成因都是因为胎釉中富含的金属离 子析出所致,但是每种的具体成因又稍有不同。星斑油滴系在高温中铁离子正在析出时器物瞬间遇冷而产生的。雨点油滴是因为铁离子析出后,窑内依然保持高温, 致使铁离子因重力下坠而拉出兔毫丝来,此时突然急速降温,兔毫丝断裂,就形成了雨点油滴。仔细观察雨点油滴,还可以看到在油滴斑点之间多有细如牛毛的银色 线条相连。鳞片油滴的形成机理更为复杂,需要特别的釉料配方以提高铁、锰的含量,并在金属离子析出之后缓慢降温,使其慢速冷凝,形成层状叠压。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高仿建窑油滴盏,主要是仿雨点油滴和鳞片油滴。仿品外观以肉眼初看与真品几无二致,但是置于放大镜下细看,则可看出其油滴是由于二次上釉而形成的,油滴凸出于低釉之上,且如水滴般下垂,因此还是不难辨别。
 
    “鹏鸪斑”盏乃二次匕釉烧成,并非建窑主流产品。
 
    线包括各类兔毫丝以及俗称“西瓜皮”的铁锈斑。兔毫丝是在黑或褐色釉层中透射出的均匀细密、状若兔毫的自然结晶釉纹,其成因与胎釉含铁成分高有极大的 关系,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受热产生的气泡将熔入釉中的铁微粒带至釉面,当温度达1300℃以上时,釉层流动,富含的铁离子逸出釉面,向下垂流,冷却时金 属介质产生结晶并留在釉层表面,形成了细长似兔毫的条纹。建窑工匠最大的功绩就是发明了能控制并产生黑釉兔毫丝的特殊工艺。
 
    宋人蔡襄《茶录》称:“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xie,熏蒸)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书中又称:“凡欲点茶,先须熁盏,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兔毫坯厚,久热,用之适宜。”这里所指茶盏即为建窑生产的兔毫盏。
 
    兔毫又可分为金兔毫和银兔毫,顾名思义,金兔毫呈褐黄色,银兔毫呈银灰色。金兔毫更为多见,形成也较为容易,它是由于胎釉中所含铁离子析出后,窑炉缓 慢降温而形成。银兔毫的成因更为复杂一些,是由于铁锰离子结晶而形成的。金兔毫的毫丝较平直,银兔毫的毫丝往往凸出于釉面之上,以手触之有立体感。在窑址 考察发掘中也可以看到,金兔毫标本遍布原野而银兔毫标本则如凤毛麟角,十分难觅。宋蔡襄《茶录》中云:“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宋徽宗在其所著《大 观茶论》中评价建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所谓“条达”,是指兔毫丝从口沿处一直下垂至盏的底部,布满整个器壁。这就要求烧制的时候窑内温度 高,且达到顶点后保温时间长,窑温稳定不起伏。在科技欠发达的古代,完全要凭窑工的经验来达到这样的要求,确是相当不易了。
 
    建窑瓷釉面呈单一颜色而无任何装饰。釉色由浅入深,直至纯黑色,有非常丰富的中间色调,其中最为名贵的是纯黑釉建盏。在自然状态下,铁的存在形式 为氧化亚铁(FeO)、三氧化二铁(Fe2O3)和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亚铁呈黑色,黑釉就富含氧化亚铁。不过氧化亚铁不稳定,很容易转化为三 氧化二铁,所以烧黑釉需要高温且要求窑内完全呈现无氧气氛。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由于南方烧造瓷器的窑炉是龙窑,密闭性不佳,很容易流入空气,因此要 烧制出纯黑釉瓷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古黑釉瓷器,绝大部分都带有暗褐色或者酱色,部分呈蟮鱼黄色,就是因为窑内气氛不容易做到完全无氧。正因为如 此,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评价:“盏色贵青黑。”青黑就是漆黑,或称“绀黑”。三氧化二铁最容易出现,在常态下十分稳定,外观呈棕红色。建窑之金兔毫, 以及金、元时期北方窑口生产的瓷器上常见的铁锈花,就是三氧化二铁。
 
    变就是各种窑变。建窑的油滴斑、兔毫丝、纯黑釉盏是窑工创造发明的特殊装饰效果,窑变则完全是浑然天成的,千变万化,每一种窑变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 复制。“曜变”是日本人对特殊窑变建窑盏的称呼,在日本出光美术馆和静嘉堂藏有3件曜变盏,盏上带有不规则的圆形斑点,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色彩的光 芒。日本人将这3件建盏定为“国宝”。
 
    十分有趣的是,日本人为他们收藏有世界上唯一的3件建窑曜变盏而自豪, 日本的古陶瓷研究专家认为曜变盏是建窑烧制技术的顶峰之作,是千锤百炼而产生的 结果。这个观点遭到了以建阳市博物馆谢道华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建窑瓷研究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这种窑变产品绝不是高超技术的产物,恰恰相反,是技术瑕疵所造 成的偶然现象。中国历代窑工将窑变视为大忌,认为是窑神爷表示不满而让他们的产品变得不伦不类,因此通常的做法就是将窑变之物彻底销毁。当然,外销也是处 理窑变瓷器的一条便捷之路,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本国没有保存有建窑曜变盏而日本却留下了3件。这种争议—直延续了10年之久,最后还是谢道华先生的反证让日 本学者彻底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这个反证就是:如果曜变盏是千锤百炼才创造出来的结果,那么窑址里就会留下大量试制时所产生的废弃物标本,但无论是以前日 本、美国、瑞典学者历次的窑址考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数次大规模的窑址发掘,还有窑址区农户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拾获,都没有发现类似的任何一件标本,这恰 恰说明这种曜变产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偶然出现而非人为制造的。
 
    建窑的工艺非常独特,建窑器的美也非常独特,欣赏建窑器,并不在其外表,而在其内涵与气质,难怪建窑为宋徽宗所重。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先生 曾在中央电视台2009年9月14日播放的建窑专辑中这样评价建窑:“如果要重新评选中国古代五大名窑,建窑可能不会入选,但是如果要评中国古代八大名 窑,那么建窑就肯定能够入选。”
 
作者:未知
日期:2023-09-01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