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对紫砂壶的认识和鉴赏过程中开始关注了泥料。于是,标榜自己卖的壶是老泥做的人就多起来了。那么,什么是“老”呢?我在宜兴向10多位从业者请教,竟得不到一个统一的回答。综合而言,有这么几种解释:
一、以开采的时间论。几年前买进的泥料现在使用算作“老”;
二、以色泽的深浅论。尤其是段泥类的壶,浅黄色的叫“段泥”,颜色深一点像芝麻酱似的就叫“老段泥”。这和泥本身的新、老没有关系,深或浅取决于掺加其他泥色的比例;
三、以泥料腐熟的时间论。堆放或在大缸中浸泡久的,与刚从炼泥厂买来就做壶的时间区别而言。古代茶壶需求量小,但腐熟时间长。不像现在把新开采的矿泥粉碎了,就马上做出产品;
四、以成品时间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就可以说是“老壶”了。这是与最近新烧制的紫砂壶区别而言;
有人调侃说:我看最近从矿里挖出的泥最老。因为地质生成于同一个年代,别的都早挖走了,只有它还在,它还不“老”吗?可见,“老泥”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现代的壶型普遍比古代的小。壶大、口大,便于投放粗茶叶,现在的茶叶讲究做工程序精细,常有被炒成天价的,茶馆为节约成本投放的茶叶少,壶也必然越做越小了。
2012年秋,在杭州茶展会上有一把被某刊物的记者写成多高多大的“世界第一大的紫砂壶”。壶身刻了《茶经》全文,据说是用了近千斤泥料,是一位紫砂大师的作品,又在文中详细阐述如何了不起云云。
首先,我所熟悉的国家正式公布的不足10人的国家级大师中,没有一个是做这类摆设用大壶形的;其次,茶具的功能是以实用为原则,所谓“世界第一”,实际上不仅不能实用,其制作也只是内用钢丝支撑,外用水泥堆砌,在表面抹了一层紫砂泥,并在上面作上书画而已。烧制时,那个提梁也只能是分段烧了再拼接,因为,紫砂泥堆到一定高度时,没有内部支撑会坍塌。就是用水泥,也是下一半干硬了再砌上一半的。广西有一处产陶地,做一人高的紫砂储酒大瓮。因土质粗粘性大,虽不用内部支撑物,但也是分上、下两部分做成,再拼接拍实。标榜世界第一“大”的壶形物和商业中常用的大皮鞋,大胸罩一样,只是个装饰性的摆设。如以紫砂壶的技艺论,做核桃大小的壶要求更高。
粗:粗与细在造型艺术上是相对而言,也与时代和民族审美心理有关。例如明代家具的简洁流畅,有人说是粗,也有人说是大气与概括;相比之下,清代的雕龙刻凤,有人说是细,也有人说是丰富华贵。紫砂壶泥料上的粗细不仅影响壶式的造型,也是鉴定时代的标志之一。古代用牲畜拉着石滚碾压矿泥,做出来的壶颗粒很粗,透气性很好,茶香可以渗入壶壁,但如果泡不同的茶叶容易窜味。现代用机械滚轴碾细为粉做的壶,加上高温,石英分子熔化成玻璃相,壶身亮润显著,但和玻璃杯一样,不会储留茶香。因此,一把特别光亮的壶泡几种茶都可以,只要泡前冲洗干净,就不怕窜味了。
紫砂壶不同于瓷器的质朴之气,也与泥的粗细有关。日本烧的武士茶碗和韩国烧制的茶壶茶碗,有相当一部分是故意做得很粗糙。为了体现茶文化简朴自然的本质,他们也会在外壁施釉,可是施完釉后又在上面撒一把砂子,粗得足可以划伤手指,让壶在外观上呈现另一种效果。在中国紫砂工艺上采用了调砂手段,目的既为了手感、功能和美观,也丰富了产品多样性和人们的审美要求。
就以传统的石瓢壶而言,有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等等。区别在壶身的倾斜度、壶口的大小以及壶把和壶嘴的弯直毫厘之间,都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现在为了泡普洱茶,壶口就必须比传统的大一点,这也是服从实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