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民窑青花瓷器介绍如下:
现存首都博物馆的1970年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大部分青花瓷器、江西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1980年落马桥元代窑址和1988年珠山北麓风景路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标本、青州博物馆藏1985年元代墓葬出土的“菊花纹盏”等国内元代遗址、墓葬、窖藏出土的青花瓷均为明显的民窑器。这些器物的造型大多质朴粗放,绘画则延续了长沙窑、磁州窑等唐宋以降南北民窑典型的绘画风格——生动、简略而写意。但青花瓷毕竟是新开发的瓷器新品,难免起点较低,绘画水平仅相当于当时的磁州窑(参见叶佩兰《元代瓷器》)。当然,也有一些造型精致,做工和绘画均非常细腻的器物,如安徽博物馆藏1977年安庆市出土的“莲池纹花口盘”、1998年安徽太湖县白里镇阮氏一世祖墓出土的“缠枝花卉纹盏”和“双芦雁穿花纹托”等,已经明显出现了规矩装饰纹饰以烘托主体绘画的倾向,这也成为后来青花官窑器绘画布局的基础,例如非常精彩的大威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款象耳瓶。但这些精美的民窑器相较于官窑器仍有明显的不同:从造型上看,大多器物造型缺乏应有的张力,即使大型器也远不够恢宏、大气;从绘画上看,处理比较随意并应用了很多的简笔,不是宫廷用品的风范,不够严谨、规整。诚然民窑是官窑的基础,但只有当一个民窑的烧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时才可能被选为贡品瓷,才能进入大内。即使这样的贡品,与官窑毕竟还不是一回事,所谓“官搭民烧”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官窑器。因为,从民窑中不可能直接成长出官窑,而只会从百姓日常用的粗路瓷中分化出士绅官宦及特殊场所使用的定烧细路瓷。而官窑不仅在于皇家出资开办、督窑监制,还在于器型与纹样盖出自宫里,是宫廷艺术家们根据朝廷需要、窑口精选的贡品特点等因素再加以精心修改设计、提供画稿,经过御批留档,然后由技艺纯熟的工匠照着指定的样子成型、摹绘,最终烧造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