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桃壶”
“圣桃壶”和“圣思杯”有何关联?
明·项圣思的桃形杯,以横切的连着枝叶的半桃为形,桃嘴作流,杯身丰硕。盘曲中空的粗老桃枝,略高于杯口成为杯把。重锼叠塑,结构纤密:桃叶参差,紧贴杯壁;枝端小桃,新鲜嫩活;伸出杯底的枝干,和小桃鼎足而立成为杯的支点。
桃花春发,桃实夏结,花果本不同时。但圣思的桃形杯,桃花夭夭、桃实累累,参差扶疏的大小老嫩桃叶14片,桃花连通花苞5朵,枝端上的小桃,为老桩增添春意。
1959年,为出国巡展,有关部门安排汪寅仙随朱可心仿制国家一级文物“项圣思桃杯”。朱可心做一个像杯体样的“虚坨”,把杯体倒扣在上面,再把叶片按势头一片片粘上去,以解决桃叶的参差虚实以及底座三个支点的平稳问题。烧成时,设计了一个专用窑具,将桃杯覆扣其上,使杯的口沿、把手和底上的桃叶、小桃果不致变形。窑具上钻孔,使热气可自由流动,不致炸裂。
汪寅仙回忆:“从南京博物馆借来此杯,让我师傅朱可心仿制,他当时是以管理生产技术为主的主任,接到任务后,就全身心投入,夜以继日地工作。我是被工厂选定每天跟在他身边以学、看为主的学生。那年冬天,他经常用一条长围巾双层叠起搭在肩颈上,披着一件旧棉大衣坐在床前的桌旁制作紫砂桃杯一直到深夜。在又冷又疲劳时,他就着几粒虾米或两块豆腐干喝下一盅酒,又继续干起来,我也常陪他干到深夜12点左右。他很关心我的身体,每天晚上都催我先回去休息,等我走后,他还要干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有时听到鸡鸣才息手。”
汪寅仙 圣思桃杯
朱可心仿制的“圣思桃杯”,交给了厂里。16岁的汪寅仙仿制的第一件“圣思桃杯”,1960年由国家征集后送到莫斯科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