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字。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优点。现如今紫砂壶渐渐成为各大拍卖行的主角,然而紫砂壶投资绝非“一夜暴富”的事,而恰恰相反,乃是一件困难的事、艰苦的事、长期的事。
说其困难,缘于紫砂陶器中值得收藏的古旧器具和名家紫砂壶作品,可以说真假难辨,而且是真的少、假的多。说得夸张一点,真品的概率不会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大名头的作品,例如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顾景舟等人的作品,也许你从事一辈子紫砂收藏,都不可能遇到一件真品可以供你收藏:而当代名家的作品,也许你出高价可以收到,但是你无法得到保证它是孤品或者绝品,事实上只要名家愿意,他可以无限量地复制自己的成功之作。因为制作它的所有客观条件都仍然存在着,都没有改变,亦就是缺乏阻碍复制的硬性的制约因素。更何况,你无法知道高价收藏的当代名家作品,是否真的出自名家本人,也许是其徒弟或者子女,甚至于抢手的代工之作。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名家的同一作品批量生产,甚至充塞于市的时候,其价位还会坚挺吗?谁能担保你高价购进的名家作品不贬值呢?
说其艰苦,缘于紫砂收藏并非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中就能成功的事。对此,一定要有预备吃苦的心理准备。首先,紫砂收藏很费钱。除非你生财有道,家财万贯,多得没有地方用,于是可以很潇洒地请专家“掌眼”,在各大拍卖会上成批量地吃进靠得牢的紫砂拍品,如此也许不需要很多年,你就可以成为大收藏家了。可惜有如此财力的人不多,作为一般的工薪阶层的紫砂爱好者,一旦沉浸于其中,首当其冲遇到的问题,就是钱太少了。你常常会因为囊中羞涩不能抱得喜爱的紫砂器归而遗憾、而痛苦,你常常会因为购置一件心仪已久的紫砂器而长期节衣缩食,降低生活质量。为了一个爱好,而让自己、甚至家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真的有这样的必要吗?其次,紫砂收藏很费时。你要收藏紫砂器,就得挤出时间看书,学习与掌握有关的知识;就得挤出时间跑博物馆看展品,跑拍卖会看预展,争取尽可能多的上手机会;就得挤出时间逛周末的地摊古玩市场去淘宝,去古玩城的各个摊位找合适的藏品;就得挤出时间与紫砂收藏家交朋友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与紫砂艺人交朋友以买到中意的藏品……作为工薪阶层,你有自己赖以谋生的工作,所以你的空闲时间有限,要挤出这么多的时间来从事紫砂收藏,也许就占据了你业余时间的极大部分了。为了一个爱好,有必要把自己搞得这么忙吗?有必要为此耗费一生中极大部分最珍贵的自由时间吗?再次,紫砂收藏很费力。既费脑力,又费体力。费脑力者,你将经常为某件紫砂器是真是假而动脑筋,你将经常为某件紫砂器值不值得买而费神,你将为“捡漏”而欢欣鼓舞,你将为“缴学费”而懊恼不已。费体力者,你可能为某件藏品收为已有而多次奔波,就象南京著名紫砂收藏家沙志明先生1986年冬收藏朱方熙的粉彩汉方壶那样。当年,沙先生获悉沈阳、旅顺一带一位清皇族后裔家藏有此壶,便不顾天寒地冻,乘火车前往。再三恳求后对方同意转让了,却不料带的款子不足,沙先生只得又返回南京筹款,然后再冒雪赶往沈阳。购得爱壶后,在归途中,他担心壶被碰碎,还得不顾寒冷脱下大衣包着壶抱在胸前,一直站到北京才算有了座位。为了一把壶,不远千里,两上沈阳,你道累不累?
说其长期,缘于紫砂收藏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夜暴富”。哪怕你有再多的钱,也不可能仅凭一次拍卖会的斩获,就成为著名紫砂收藏家。还不是要待以时日,通过多年的收藏才能成功。更隍论资本实力不雄厚的一般藏家了。“一夜暴富”,哪有这样的好事?天上哪儿有这么多馅饼掉下来,专门等着你去捡?紫砂热已经延续了20多年,如今资讯又这么发达,连穷乡僻壤的紫砂器都早已被人翻了好几遍了,还会轮得到你来“捡漏”?希望能“捡漏”固然是人之常情,不过“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生意没人做”。世上只有把假的当真的骗你“捡漏”卖给你的,没有把真的贱卖让你“捡漏”的道理。除非卖给你的人本身不懂、不识货而漏了货。但是这样的概率太低了,不可能总是让你等到。就好比守株待兔,机遇怎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眷顾于你?你老是抱着“捡漏”的心态,就容易上当受骗。物有所值,“便宜无好货”这是顛扑不破的真理。何况真的能“捡漏”,也得靠你有眼力,逮住了机会不放手。而眼力本身就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就的,要靠长期的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