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通过制作工艺辨别紫砂壶真伪
普洱茶
 
    紫砂壶正如玉石、家具等历代古董雅玩般,除了材质本身的优劣外,工艺家的制作水平也左右着器物的价值。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方式并非常见的拉坯成型,而是采用相当罕见的“打身筒”及“镶身筒”成型法,前者运用于圆形器,后者用于方形器。从工艺发展的进程来看,宜兴制缸匠人的技术必然启蒙着打身筒成型法。自宋代(960~1279)迅速发展的宜兴日用陶缸业,都是容量大、胎壁厚、胎质坚致的大中型陶器,所用原料不再是一般黏土,而是从地底深处开采出来的甲泥和嫩泥。其制作方法因为泥料特性及器身尺寸甚大,无法采用陶轮成型,因而发展出当地俗称“条筑卡把法”的今日宜兴制大缸的场景成型法,即是将泥片一条条圈筑起来,到了一定高度,再以工具拍打内外,使彼此紧密结合,表面光滑,待其稍硬之后再继续盘筑,一件大缸往往要分三次才能完成。这种特殊的成型法影响着明代中期萌芽不久的紫砂壶,基本上在明代,主要制壶方法为将泥片分段包于圆形的木模或石模上,镶接好壶盖或底后取下,稍干后再上下相接。至万历时大彬另悟其法,不用模具规范,而把泥片置于转盘上,以拍打方式成型。南京发现的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葬于嘉靖十二年,1533)中,出土了目前唯一有绝对纪年可考的嘉靖早年紫砂壶。此器壶身内部中段有上下相接的痕迹,与《阳羡茗壶系》所载供春制壶手法“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相吻合,这个重要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从制缸技艺到紫砂壶打身筒成型法间的过渡历程。而随着紫砂壶的由大趋小,以及陶人技艺的进化,辅助模具及上下相接的方式被省略掉,而成为今日以左手撑住壶内壁,右手以工具拍打外壁,使之规范缩口成球形的打身筒成型法。
 
    另一种镶身筒成型法,可制作出各种带有角边的四方、六方、八方器型,镶身筒技法的概念应是受到瓷器及制锡工艺的启发,大多是以样板裁切泥片黏合而成的。在成型的难度与精确度上比拍身筒成型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在制作过程中,对一部分泥片湿度、曲度掌握不当,或是有任何一个平面歪斜,便会导致窑烧时,坯身在干度高温下扭曲变形,气度全失。前述吴经墓出土紫砂壶,其流嘴的处理是先在腹身开一小洞,再塞入壶嘴根部,最后再于外围环饰柿蒂形泥片,一则装饰遮掩,再则强化结构,这是明显的金属工艺手法。随着技艺的改良,壶身配件与器身相接处发展为“明接”与“暗接”两法,明接即以脂泥(具黏性的同质泥浆)将两器以直角或斜角相接,不再添加他物;暗接则是在相接处加上一圈泥条,并以工具刮顺,使成圆弧曲度。
 
    由上可知,紫砂工艺是一门充满“手工技术”的工艺,加上泥料在阴干烧结前均处于可塑状态,这些人为的制作流程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手印与工具痕迹,经过排比与观察,常可归纳出某人或某时期的工艺风格,因而也就成为我们断代的凭据之一。一般中低档的赝品单从外观的形制、胎质便可略见真赝,但如是高档仿品便应上手,观察其内部的制作痕迹,往往可以寻得极多的判准信息。例如“挡(搪)坯成型法”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新工艺,其特征为泥片相接处多呈浑圆转折(因以手指腹按压),又如壶盖内面弧度圆滑,不见接片痕,因此,只有对制作工艺深刻了解,才能正确解读其中密码。当然,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少数高档仿品完全以手工抟制,不能单循此一法则,仍应辅以其他如胎质、火候、款识、形制等,综合考虑,这心领神会的过程就非一朝一夕之功了。
 
作者:未知
日期:2023-09-25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