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自2006年贵州省沿河自治县塘坝镇发现千年前人工栽培的古茶园以来,该县按照“强龙头、扩基地、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千年古茶大品牌,助农增收致富。
打响一个品牌
2006年,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组织专家到沿河进行茶产业调研时,发现塘坝镇榨子村有一片年代长远、集中连片、等距离分布的人工培植的古茶园。经专家鉴定,园内古茶树生长年限最长的达1000年以上,最短的也有500余年。经省茶科所专家多次考察和查找资料,认定该乡榨子千年古茶园茶是全国发现最早的、有规律性的、人工培植的古茶园。2015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同意命名该县为“中国古茶树之乡”。
该县充分利用古茶品质特点,积极开展了“古树绿茶”“古树红茶”“古树黄茶”“古树乌龙茶”“古树白茶”等系列产品研制,凭借其优异品质特征,连续荣获“第十届国际名茶”金奖、贵州首届斗茶大赛“茶王”金奖、中茶杯一等奖、“中国好茶叶”金奖,先后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中国千年古茶之乡”等称号,建立了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济南、重庆、贵阳等主体市场并不断拓展国际国内新市场,“千年古茶”这张名片越来越响亮。
开展两大行动
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已渐渐高涨,为了古茶资源得到保障,该县从古茶保护和深度开发着手,力争在资源上做优做强。
开展古茶保护行动。一是办理“身份证”。组织三个工作组到沿河自治县北部片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古茶树普查工作,对古茶树进行登记、挂牌、摄像,涉及塘坝、后坪等7个乡镇28个村,普查古茶树达4万余株。同时,对摄像、登记的3000株重点古茶树进行二维码挂牌,使古茶树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二是建立“培训班”。组织专业队伍对枯枝败叶、长势不好的古茶树进行整形修剪,恢复长势。同时,购置有机肥(油枯)102吨,重点对塘坝镇、新景镇近两万株相对集中的古茶树重施基肥,恢复其长势和提高出芽率。同时,在周边村寨采购部分具有一定年限古茶树进行集中移植管护,同时对其生长环境的适应性进行观察,使更多古茶树得到集中保护。对重点区域部分根部裸露的古茶树进行填坎护基,实施保护达500余株,保护坎达1400多立方米。三是制定“保护法”。为积极响应省关于古茶树保护政策,该县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到云南省学习、考察古茶树立法保护,现保护条例正在起草中。
开展茶业资源开发行动。一是以古茶为契机,建立生态茶产业链。该县依托千年古茶园这个茶文化“活宝”,大力发展生态万亩茶乡建设,突出茶叶产业的主导地位。强化宣传力度,把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向群众讲清讲透,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强化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动致富带头人引领群众发展生态茶产业,加快产业链形成。强化培训力度,邀请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组农户家和田间地头,对有技术培训意向和缺乏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示范,让农户掌握茶园管理要点和春茶采摘技术标准,达到提质增效、贫困户增收的目的。优化茶叶销售渠道,通过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镇,如浙江天马、遵义百道、沿河千年古茶等4家茶产公司,在镇内建茶厂,畅销路,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县发展了生态茶园基地20.43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0095万亩,实现茶叶产量7600吨,产值达7.8亿元;2016年沿河古茶产量达10吨,实现产值640万元。二是以生态茶为依托,打造茶文化公园。以塘坝镇榨子千年古茶园为辐射中心,在榨子、金竹、岩头、楠木4个相邻村建立集古茶树生产、加工、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古茶文化公园,修建3条农业旅游观光产业路,形成山顶看茶园、山腰看梯田、山脚看菜园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带。对古茶树群落和有代表性的古茶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保护,开展更有效的长期性保护,确保这一重要资源能可持续利用,取之不尽,造福后代。
创新三个模式
该县创新三种发展模式,将“千年古茶”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茶叶的附加值,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为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基地+规划”模式。围绕“农业公园、森林公园、古茶公园”三园合一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规划,率先按照“贫困户+合作社+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启动土地征收、组建合作社完成基地古茶数移栽,按政府与企业1:1出资,实行先建后补,大力推进生态茶业发展,为贫困群众提供增收渠道。二是“茶树+科研”模式。经中茶所,省茶科所专家实地考察,用7年时间对珍稀古茶树开展扩繁、品种选育工作,从3万余株古茶树中从筛选出10个优良单株进行扩繁育苗,在塘坝榨子村建立优良单株试验基地40个、扩繁面积7.8亩。目前,研制有绿茶、红茶、白茶系列产品,其中“梵净山·沿河古茶“品牌先后获50余个奖项。三是“古茶+电商”模式。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互联网+电商+古茶”的销售主渠道,助推产品快销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部分产品远销至欧盟、东南亚等地区。2016年仅塘坝榨子村生产古茶9吨,产值540万元,其中茗茶每斤最高可卖到2800元,农户人均增收突破1.3万元,电商销售38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