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外观千变万化,完全自然形成,它古朴而典雅,幽玄而深邃,神秘而脱俗,高贵而不艳丽。
话建盏茶器
建盏,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因产地为宋建宁府瓯宁县,又因瓯宁县为建安附属县,故此称为建盏。
"曜变天目"这类珍宝级别的建盏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
我国的瓷器,分为
白瓷、青瓷、黑瓷三大瓷器系列
建盏是黑釉瓷最典型的代表
被瓷坛誉为瓷器珍宝黑牡丹
它历经十三道工序,七十小时(三天三夜)的时间烧制而成,过程艰辛,历经万难,才呈现出宛若星辰的魅力,大巧若拙,大雅若俗。
在使用中缓慢释放出铁物质、清澈茶质,软化水质、激发茶香,是不可多得的饮茶利器。
釉面是窑炉为建盏缝制最漂亮的衣裳
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的高低和窑炉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纹理。这些釉面纹饰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温度和气氛中产生“窑变”的结果。
由于建盏结晶非人力所为,完全是在烧制过程中因炉温变化而自然形成的,这种非人力掌控而产生的变幻使其愈显名贵。
建窑生产的结晶釉陶瓷产品主要以曜变、金兔毫、银兔毫、油滴、鹧鸪斑纹为主。其中曜变斑纹光彩夺目,异常绚丽,在建盏中最为珍贵。
斗茶与建盏
从《茶录》中可知,斗茶之风起于贡茶之地:建安。
《撵茶图》
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雪冻作成花,云闲末垂缕。
愿而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诗中写到建盏和茶色,泡茶时,汤水所蒸腾起的氤氲之气,饮茶时茶味在齿颊留下的芳香,以及茶汤沁入肺腑的温馨感受,给宋人带来了充分的享受和愉悦之感。两宋时期社会各阶层饮茶风气更盛,将宋代的茶文化推向极至,由于南北饮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临安城中酒肆、茶坊更是遍布坊巷间,以此为中心的茶肆文化崭露头角。
“茶色白,宜黑盏”,使观赏效果更佳,宋人喜用黑瓷茶盏,这样黑白对比分明。宋徽宗曾在文章里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当时的建盏中“兔毫盏”最受欢迎。
北宋皇帝徽宗在《大观茶论》、书法家蔡襄在《茶录》里面均明确指出,建盏是最适合点茶和斗茶的茶器。建盏有什么独特之处,使得斗茶家们独爱建盏呢?
建盏为什么是斗茶最适用的茶器?
束口盏的器型(束口盏是建盏内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器型。)
① 盏心
盏心的圆是茶粉的量器,宋朝点茶用约一钱七的茶粉(约5-6公克),刚好填满盏心。
② 止釉线(施釉线)
第一次注水到第一道折沿(止釉线),狭窄的盏心方便调膏,调膏的水量刚好使这止釉线位于这个位置,而这止釉线也是烧制时必须的,否则易流动的釉若没这道折沿,会流至匣钵造成沾黏变成废品。
③ 盏壁角度
点茶前后需要六次注水,由于接近45度角敞开的盏壁,使渐渐升高的水面形成开阔的空间,点茶时易于击拂。
④ 指沟
近口缘处盏壁内折,此处盏内有一条“指沟”,沟上还有一条凸出的折沿。
这恰到好处的设计,刚好吸收掉击拂时波涛汹涌的茶汤能量,使茶汤不致溢出。而且快速充点时,即便偶尔的失控,折沿能够将失控的茶汤阻挡、回流到茶碗内,不至于溢出。
⑤ 口缘
盏的口缘微撇,品饮时非常适口,以时下的说法,便是“符合人体工程学”。
⑥ 胎体
上薄下厚的胎体造成重心下压,茶盏不容易翻倒。因而,建盏有一种金鸡独立般的挺拔沉稳感觉。而建盏的黑釉衬托著如粥面的茶汤形成强烈对比,阴阳调和,也方便检视斗茶时汤花退去所露出的水痕,建盏因而成为斗茶的利器。
这些实用性使得建盏最适用于宋代的点茶方式与手法,也呈现出其独特的美。千百年来,建盏就以别样的韵味流传着,对瓷业、茶业和人文世界,产生着深远的文化影响,也逐渐成为收藏界的宠儿。
与建盏为伴,与香茗为伴,自有一种散淡恬静,与世无争,那氤氲的茶香里,是云淡风轻,是天高地阔。
饮淡淡的茶,与一盏里行茶之道,修人之体,养人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