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全集二:紫砂泥料详解
普洱茶
紫砂矿土主要蕴藏在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一带,生于黄石岩层下,五色齐备,质地坚硬,可塑性强,渗透性好,品质极优。
紫砂泥料从矿源分有三大类:紫泥、红泥、绿泥。泥料主要有紫砂、红紫砂、段泥、黄泥、朱泥、团泥、白泥、乌泥等几大类。
【紫砂】
生于甲泥矿夹层之中,位于整个紫砂矿的下部,产量多,烧成范围广,1200℃左右,烧结后呈紫褐色,质地细腻,10%左右的收缩率。
【红紫砂】
生于紫泥矿层之上,泥质纯正,产量较多,烧成后色调变化大,呈棕红、枣红、褐红等色,烧成范围广,1200℃左右,质地光润,10%左右的收缩率。
【段泥/黄泥】
位于矿层顶部,生于红紫泥和顶层岩板的夹脂中,有“泥中泥”之称。原矿浅粉绿色,片状结构,泥性较嫩,质地细腻光洁,烧成后呈米黄色,烧结温度适中,1180℃左右,11%左右的收缩率。因产量稀少,烧制过程中容易窑裂,不宜制作大件且成品数量少。本山绿泥和紫泥可以调和成团泥。
【朱泥】
位于嫩泥矿层的底部,散落在嫩泥矿层之中,一般是从矿石中拣选出来的。状如蛋形,敲开矿石中的石芯子才能得到,称为“未触风日之石骨”。质地坚硬,产量稀少,含铁量较高。烧成颜色是较为鲜亮的朱红色或铁红色。烧结温度1080℃左右,13%左右的收缩率,多用于制作小巧的小品壶。
【团泥】
原产地在团山故被称为团泥。是紫泥矿和本山绿泥混杂共生在一起的泥料。呈色大体为胎色微偏赭红近似红铜色泽。
【白泥】
是一种单纯粗砂质铝土质粘土,产于洑东一带,原矿土呈粉白色,以蛋壳青色为上,泥质松,大块片状结构,质坚细润,产量较多,主要用于生产砂锅、煨罐、彩釉工艺陶。成型方式、土性也有和其他紫砂相同的特点,挡胚成型、透气性良好。
【乌泥】
是紫砂矿土天然烧成的本色,胎色近似木炭般黑灰色,矿源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无法成定论,据《阳羡名壶系》和出土的文物可知是在明清时期存在的,数量有限。
【调配泥色】
除了紫砂天然的呈色外,还可调配或掺入其他矿物质创造出各种缤纷的胎色。调配的胎土是制壶者精心创作,胎土质量均为上乘,泡茶效果也相当优异,各有特色。另外烧造成器时不易掌握土性,失败率较高,也是调配胎土的珍贵之处。
作者:淳韵
日期:2023-10-2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