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怎样去区分紫砂壶“掇只”“掇球”“莲子”
普洱茶
常常有很多出入们的壶友老是会把这个壶认错,下面小编就来教大家怎么区别.掇只,掇球,莲子壶
掇只壶,又叫掇壶、掇子壶。
《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命名即创造,“掇只”一名,是直抒发明人的创作本意——做一把又矮又短的紫砂壶。以往,约定俗成的把“掇”字解释为“叠、垒“,认为“掇只”是将三个球体(壶钮、壶盖、壶身皆呈球体)垒起来的意思。
其实,这恐怕不对,“掇只”没这个意思。翻翻字典,掇字本义应为“拾取”,引申义里也并没有叠、垒、摞的说法。要说壶钮、盖、身都为球体,那文旦壶则更圆,甚至壶鋬(壶把)都是圆的,为何不称“掇只”呢?估计,这滥觞的误会,大概源于掇只壶的儿子——掇球壶。
“大亨掇只壶”,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
 
掇只由来
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
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
《宜兴县志》中记载的掇只壶之所以价值连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
邵大亨,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江苏宜兴蜀山上袁人,年少成名。
邵性格孤傲,清介正直,非到其困乏时,虽一壶千金亦不可得。
最早拥有此壶的人可追溯到丁松林先生。据其子丁燮清先生讲述,他父亲的丈人曾在江阴某当铺做“朝奉”(即掌柜),送给其父一把“大亨掇只壶”。
丁燮清小时候爱用此壶喝茶,但当时并未意识到此壶的珍贵。
而且直到2003年12月作者访问丁燮清先生时,他一直以为那把壶是陈寿珍的“掇球壶”。
后来到了抗战时期,被丁松林先生之妻潘菊华的娘舅周品珍送给好友潘序伦。
八十年代初,宜兴蜀山一潘姓人家(即潘氏第三代子孙)出现了这一珍品。
潘家晚辈为了鉴别真伪,特请当时宜兴紫砂二厂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来家鉴定。
并在确系邵大亨真品时提出愿以一壶换取徐的上品两壶(当时壶价并不太昂贵)。
后来徐汉棠又将此事告诉师傅顾景舟。顾大师一见此壶,真是爱不释手,称赞乃是一件稀世珍品。
之后,此事被潘家晚辈知晓,推故此壶不予调换,并立即取回收藏。
潘家晚辈要兴建住宅,经济拮据,不得已出让祖传的“大亨掇只壶”。
许四海当时不失时机地以3万元的高价买了回来,几乎用去家里积蓄的全部。
现在“大亨掇只壶”珍藏于上海市郊嘉定经济开发区的“四海壶具博物馆”,她的离奇经历终于告一段落。
 
掇只与掇球、莲子壶的区别
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
“掇只”是邵大亨原创,是由莲子大壶改变的壶型,把莲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盖里也变化成双层,这也许是掇落起来的最初起因吧。
掇只壶,是莲子演变出来的拉高版本。
掇只壶体上部较大,下部稍收,因此端庄,稳重,大气。壶嘴比潘壶更弯一些,壶把下部连接壶身处顺势向下,不向上收。壶底有圈底,内凹。
掇只壶的演变是多种多样的,要表达的意思也大有不同,绝大多数掇只壶是以表现挺拔耸立为主要概念的,不局限在大圆的框框里,发挥可自然一些。
掇球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
掇只强调“只”,故有足,圆盖宽扁,而掇球强调“球”,故无足,圆盖鼓凸。
作者:中华茶文化
日期:2023-11-01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