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栽培 > 茶树知识 >
探索云南野茶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普洱茶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神农氏为五氏出现以来的最后一位神祇,中国诸神创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畜、种地稼穑等一切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备全部完成了,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
有好事之人,就论这“荼”按现在茶学观来分应该是属于野茶、家茶,还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型茶(即野生型茶栽培型茶与过渡型茶)。从进化论看,人类不过就是短短一瞬间,茶的演化要比人类早得多。茶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被子植物,木兰是被子植物的原始代表,古木兰是被子植物之源,是山茶目、山茶科茶属及茶种的始祖。普洱有茶树始祖化石——第三纪景谷宽叶木兰(新种)、中华木兰化石及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树和最大规模的原生野茶自然群落,具备茶系统演化的完整链条,是世界茶源。
 
我国发现的木兰化石只有两种,一是宽叶木兰,仅见于景谷;二是中华木兰,广泛见于澜沧江中游东岸地区,在普洱市发现中华木兰化石的地点是在景谷煤厂、景东田心、澜沧勐滨等处。中华木兰较宽,叶木兰晚,时代为晚第三纪中新世。诸多证明,在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分布区系特定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茶树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而来,在未受到第四纪多期毁灭性冰川活动袭击的条件下,茶树在澜沧江中游东岸得以生存和发展并传播开来。
考察镇沅县九甲乡上坝、小吊水头两株古茶树的发现,展现了从景谷宽叶木兰、中华木兰,到现今广布的茶树的垂直系统演化的进程。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的位置,与景谷宽叶木兰化石的产地及中华木兰化石产地景谷煤厂、景东田心紧紧毗连;茶树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而来,哀牢山无量山大量的野生茶群落,在澜沧江中游东岸密集的存在证明了,茶树起源在中国的云南,普洱是茶树重要的发源地、原产地。
 
从地质变迁、茶树自然分布和进化类型来看,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地区集中就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原始茶树集中并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征的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普洱及周边地区是茶树变异最多、品种资源最丰富和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最集中的地方,是原始茶树最集中的地区、也有可能是人类最早利于开发驯化种植加工茶的地方,所以这“荼”最有可能是野茶。
澜沧江中游地区百姓自古就使用野茶。民间总结野茶根据口味来分大致分为五型:1、苦麻型的野性最强、药性最大,不适于饮用适于当药。2、纯苦型的可饮可药、但品饮价不大。3、苦甜型的有苦有甜,苦中有甜,甜中孕苦,苦甜相交余味无穷。就因为它气强韵长,有专家参照它提出了“茶气”这一新概念。4、纯甜型青甜浓香,浓浓的野茶品种香让人欲罢不能。5、纯甜与苦甜型最适宜饮用,但它不是到处分布、村民们为了开发就常把它从山里引种到家边、就近采摘就近加工,并用它的籽种繁殖后代,逐步驯化野茶,野茶是他们娱乐社交保健康的一大法宝。
纯苦的苦麻味的野茶人们也照用不误,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古代的茶叶深加工”。不管什么野茶还是家茶,人们对它的初加工都是粗放的,根本就没有现代茶学上的完成的成套的规范的成熟的加工工艺,有的甚至是直接晒干或阴干,就这么存放留起,多数时是随丢随拽、不管不顾。用时,却百抖烘烤不厌其烦,经过长时间一系列繁琐的步骤之后一杯香浓厚重的茶汤尽显眼前,饮之酣畅淋漓用之药到病除,让人欲罢不能。这种粗放的初制与使用时的繁琐精制是古代先民用茶的一大特点、并被云南各地延用至今,这也是茶业初始阶段的发展状况。我在发掘镇沅地方名茶“太和甜茶”时走遍了澜沧江中游两岸众山,在无以为继之时也用野茶来试制太和甜茶,那里众多的的野茶让我尽得其乐,我最终发现了野茶的秘密,其最大秘密就是野茶最适宜制红茶。历经之后我又回到了太和甜茶这一主线上来,感觉野茶的开发还有待时机,现在这些地方多被划为自然保护区。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地跨云南省楚雄、双柏、景东、镇沅和新平五个县,2700年的千家寨古茶树王是普洱为“世界茶源”的活见证之一,我的父亲李德志、县茶业站长杨钊、县农技站长邱继才是第一批考察的公职人员。我看着他一丝不苟地制作标本,其治学精神让我铭刻于心,野茶王让我心生向往。千家寨野茶王就这样逐级上报为众人所知,成为世界茶源重要一环而名扬天下。
在千家寨古茶树王群落里,分布着足足有四万亩的野茶坝,这里的先民早知道种养采摘制作野茶。他们清楚,哪里的茶做出来是苦味儿的,哪里的茶是香甜味儿的。那些可以制成香甜味儿的茶的茶树被他们整棵移栽到村寨里,与其他的茶树混种在一起,成为驯化野茶树与家茶共生的混搭型大茶园,外人看得是一头雾水,而他们确是“大山茶、本山茶、黑条茶、二嘎子茶”,棵棵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千年之后,村民慢慢明白了野茶的特性,把野茶树的枝条嫁接到自家茶园里的古茶树上,发出的茶叶芽头更肥,制出的茶也更香甜,而且香得与众不同。于是当地村民们就把这两种形式的茶统称为“野茶”,在他们略带感性的认识里,这种茶气味独特、但加工处理好却很不容易。这种嫁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果树经济林木,就单品而言应用最广的是核桃树。在当地野核桃树上嫁接,培育出核桃名种“九甲大泡”,这是老百姓选育果树经济林木的看家绝技。
野茶萌发整齐、分枝相对不多、芽头粗壮、叶片伸展、树势多半开张。在进化过程中演化出大量的麟片及腊质形成致密的角质层来保护芽头保护生长点,这与家茶栽培型茶有明显的区别,其最明显的就是家茶进化出大量致密的绒毛来保护,这绒毛也就是茶毫,其多少是判断是否是优良品种的标准之一。在茶学中有大理种、缅甸种与实生紫茶三种家茶与野茶外观近似,其大理种与其几乎就是一样、它是不是野茶直接驯化结果,要通过基因普才能断定,缅甸种我还没有深究。
 
大量的野茶在春天时芽叶还带紫色,通过分泌形成带紫色素的物质来抵御紫外线保护生长点。这在云南等近赤道地区常见,是植物自我保护的措施之一。这些物质也被证明含有花青素,对人体健康有益、也可开发利用。紫茶就是家茶的自然变异,是进化过程中的返祖现象,同样含有大量的花青素,其价值再被认识,成为茶界新宠。
野茶、大理种、缅甸种、紫茶的干茶外观极其相近,基本上没有毫,而且都是紫黑色。这种紫黑色的形成有加工工艺形成的、内含物质丰富、含有特定物质等多种因素,让人从形从色上很难区分,有人就鱼目混珠乱上添乱,个种名号自行其道,我就见过“乔木型千年野生古树紫茶”。但不管怎样乱,一闻就发现他们有明显不同的香、这香有部份是工艺香,但更明显的是品种香、是上天赐予与生俱来的,藏于体内存于基因的,不会因为环境工艺等改变而改变、是鉴别他们的最直接的方法。
先前老百姓制作野茶,依茶鲜嫩度划分为两类,一是展开已有一定成熟度但仍然可塑型的叶茶,一是刚刚突破保护层(麟片)叶刚展开或还未展开的高嫩度的茶,称为笋型茶(因颜色深而多称紫笋)。对于还被保护层紧紧包裹的芽苞是不采制的,这样的茶有效物质还不足、效果不够佳。现在野茶走俏、人们竞采,谁见谁采、刚一成形就被夺采,又产生了一嫩度特高的茶、芽苞茶,世人皆趋之若鹜,可谁知这是有效成分最低的茶,也是对野茶树伤害最大的采摘法。合理的引导、有序的开发,才能持续地利用和有效地保护。
 
野茶是典型的乔木种,顶端优势特别突出,自然状态下根深树高宏伟壮观,生命强,残枝存活性好。发芽特匀整,一般情况下轮不到侧芽隐芽萌发,所采制干茶成条率高外观一致性商品性好,这些都是人们易于引种的原因。
野茶内含丰富,其茶果胶质比较多,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揉捻时易粘手、易成团易成形。揉捻时茶汁溢出,干茶色泽深近黑;但泡开,叶底深绿,让人不得其解。这类情况再高山茶中古树茶中也常见,海拔高、树龄大、揉捻重的茶,内含丰富,茶汁溢出多,茶色更深,有利于储存转化,在转化中有利于形成更多新物质。
野茶由于有致密的角质层,没有绒毛,茶鲜看起来就光鲜明亮,茶鲜失水慢,难于萎淍,这也让茶鲜脱离母体后生命存续时间长。同样干燥时也很难干燥,自然状态下用太阳晒要晒很长时间,而且还要勤翻动,它最初的制作就是围绕着如何干燥而进行,最简单的就是撒开让它风吹日晒慢慢干。在这其中,我发现人们为何能饮用野茶的秘密,就是自然发酵。由于失水慢,生命还在持续,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消耗掉野茶鲜大量的内存。当到一定程度时生命迹象消失,细胞分裂解体,细胞膜细胞壁破裂,内含物质分解茶汁溢出,野茶鲜得到充分发酵,野茶药性降低,口味甘甜、爽口,适宜饮用。这种最原始的加工干茶叶片开张,没有收形,很难后期收存使用。我在寻访中探知,老百姓很多时候是对野茶鲜边晾、边揉、边晒,也就是说萎淍揉捻发酵干燥一并进行,这也让我悟到,任何事物的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用现代茶学成熟规范的体系并不能解释民间的很多茶技艺,一定要站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待事物,你才会发现它存在的合理性。社会发展走的是道,变的是技,求的是理。
在这茶源地的核心区,这里合法驯化、繁殖嫁接的树龄百年以上的野茶树茶园,在整个云南省都是很少见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盛极一时的家园支离破碎、日益荒芜,为当地人创作财富的茶园抛之荒野。普洱茶的复兴又让它成为难得的宝地,这里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野茶树分布在近一千亩的茶园里,有嫁接的、有移栽的,真是个让人感觉十分震撼的野生茶“王国”!原题:《野茶,是否会成为下一块热土?——此文谨献给我知行合一的父亲及前辈》
作者:说茶网
日期:2023-11-01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