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得力于许多小人物,就以现在最流行的紫砂壶来说吧。紫砂壶确切的起源很难查考,但是以现存的图书为依据,在宋元以前的绘画中都没有用紫砂小壶泡茶的。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紫砂小壶起源于明朝。
话说宜兴的金沙寺里有一位和尚,性情非常闲雅而有品位。他时常和一些制陶的工匠在一起,谈一些陶艺的事。
他看到陶师们把用剩的泥土丢弃,觉得十分浪费。于是,他把这些泥土收集起来,再加淘洗,只留下那质地最精细的泥土;然后“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为胎,规而圆之,刳而中空”;再按上底座、口、柄、盖,做成小壶,托陶师与其他的陶器入窑烧制。结果,烧出的茶壶色泽乌紫,质地坚硬,铿锵作金石声,拿到的人都当成宝物,紫砂小壶的做法就此传扬开了。
这位金沙寺的和尚连姓名也未曾留下,很可能在历史上也不是大师级的人物。第一位紫砂壶的制作名家和这位和尚一样,也不是什么大人物。
在宜兴有一位极富有的文人叫吴颐山,他有一位小书童,取名为“供春”。吴颐山有一段时间到金沙寺借住读书,供春随侍而住在金沙寺里。
供春对做茶壶很有兴趣,劳役的余睱,就学习老和尚制壶的技艺,自己也去选一些泥土捏着玩。供春不只心灵手巧,还颇有艺术创造天分。他把老和尚制壶的技术改良,精选泥土做坯,用茶匙压内壁,用手指按压外壁,内外一起使劲,屡按屡压,反复不断,直到壶坯异常紧密为止。制成后,整把壶都留下指节纹理。“指螺纹隐约可见,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这种在壶上留下指节纹理,就颇有艺术家的气派了,传说金沙寺和尚所做的壶也是以指纹为记。
周高起看到供春的壶,惊叹为“神明垂则”。闻龙在《茶笺》一书中说道:老友周文甫,家藏供春一把,“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周文甫养这把壶数十年,死的时候还用其殉葬。
蠡龙供春壶 汪寅仙制
北京荣宝201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33.6万成交
一把茶壶从外面看起来像紫色的玉,里面看起来如碧绿的云,这种感受只有养过茗壶的人才能知道。
供春的壶太出色了,从明朝就有人仿制。茶壶名家时大彬就留下许多仿制供春的壶,如果不是时大彬在壶底自刻“大彬仿供春式”,现代人根本难以分辨。
我曾看过两把供春壶,那壶看起来是随意的,表面上有泥土的纹路,看着看着就令人感动了。
供春的姓名也未曾留下。茶道之路,是由许多小人物铺成的,这一点又留下佐证。
几天前,朋友送我一斤今年的冻顶春茶。我在喝的时候,就想到如今能以紫砂壶喝这么好的茶是幸福的,想到流汗制壶的不知名的金沙僧,想到做完劳役之后,蹲在一旁捏壶学习的供春,想到平凡的小人物如何不为名利地创造了中国茶文化。于是,觉得今年的冻顶应该供养那些创造了茶文化春天的小人物,人小志气高的那种伟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