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龙潭”的信阳毛尖集团,深陷债务泥潭。
信阳毛尖多年来一直位居中国十大名茶之列,更是河南信阳的城市名片和支柱产业。信阳毛尖集团是信阳毛尖产地创办最早、发展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
自2015年8月以来,信阳毛尖集团因债务到期未偿还而被告上法庭已达27起。法人代表因未履行法院判决,目前已经11次被多家法院列入失信人名单。
债务缠身
河南信阳市鸡公山大街289号,信阳毛尖集团旗下龙潭茶叶有限公司所在地。每年此时,全国各地来往茶商络绎不绝,但现在大门却被两辆车堵死,楼顶垂下几条谴责公司欠款的白条幅。
被拖欠两年工资和社保的员工在多次讨薪无果后,在今年2月份采取了上述行动。欠薪员工涉及200多人,拖欠工资和社保加起来约1000万元,而集资款则高达数千万元。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方调查了解,这些内部募资从2014年初开始,龙潭茶叶公司以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难为由,向内部员工以2分甚至4分的月息募集资金。
不仅是员工,与龙潭茶叶公司(以下简称“龙潭茶叶”)合作多年的茶农也深受其害。余林远是信阳毛尖主产地之一白龙潭的茶农,过去十多年,每年春茶季,龙潭茶叶都会委托他向全村的茶农收集茶叶,再由余林远统一结算。
为了降低资金压力,龙潭茶叶往往会先取走茶叶,年底再结算。这种模式在过去多年中一直循环——直到2014年,公司从余林远处取走约80万元的茶叶,年底却并未结算。龙潭茶叶以暂时资金紧张为由安抚,过去多年合作产生的信赖让余林远妥协。
2015年,龙潭茶叶公司再次从余林远处取走90多万元的茶叶,年底又一次失信。这让茶农日常生活捉襟见肘。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过去两年间余林远这种模式涉及毛尖核心产区浉河区95户茶农,总计1658万元。而鉴于这95户茶农均属集中采购点,实际牵涉茶农或达上千户。
信阳毛尖集团作为当地最具规模茶企,其实际控制人陈世强为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另掌控的弘昌集团,涉及燃气、电力、房地产等行业。
茶农们多次讨要欠款无果。2015年4月,七八十名茶农将陈世强堵在办公大楼。陈世强从后门溜走,陈的司机与人托着他从厕所跳出墙外,但很快被发现,茶农们追出几百米将其抓住。这种办法似乎马上奏效,陈世强答应15日之前先结算100万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信阳毛尖集团自2015年8月以来,因债务到期未偿还而被告上法庭已达27起。法人代表因未履行法院判决,目前已经11次被多家法院列入失信人名单。信阳毛尖集团旗下的龙潭茶叶公司,也身陷8起诉讼,涉及金额达5000万元左右。目前龙潭茶叶官网已经无法打开。
记者通过法院和工商部门查询获悉,陈世强旗下各公司相互担保,通过资产抵押、融资租赁、股权质押等方式向银行、个人融资高达数亿元。
疯狂扩张
1989年,“五云茶叶场”诞生,创始人阚贵元阚贵前兄弟出台最低收购价格作为信阳市最低保护价,让信阳毛尖具备产业化的基础。
1998年五云茶叶场改制为五云茶叶集团,2008年,陈世强收购五云茶叶集团国有股份,出任大股东。2012年,五云茶叶集团改名为信阳毛尖集团,进行一系列包装,开始爆发式扩张。2012年,信阳毛尖集团在北京、武汉、广州、上海等地开设分公司。2014年,陆续在沈阳、济南、石家庄开设子公司或关联公司。
信阳毛尖集团高歌猛进,宣布“千城万店”计划,拟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1000个城市建1万家店面,发展加盟商10万家。
一位信阳毛尖集团高管向记者透露,新建一个店面至少投资上百万元,且短期内难以盈利。实际全国仅开设60多家店。在多个城市开设的龙潭会所,大都经营惨淡,其中郑州龙潭会最终以亏损2900万元收场。
彼时,信阳毛尖旗下的龙潭茶叶坚持走高端产品路线。一款名为“大器”的毛尖,40克一盒,售价高达1万多元。
战略的自信遭遇2012年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产品鲜有人问津,高端市场一片哀嚎。一位熟识陈世强的朋友告诉记者,陈世强在毛尖主产区建设了三座大型茶叶生产基地,获得不菲国家补贴,但现在这些生产基地均闲置。
据内部人士透露,信阳毛尖集团亦曾试水电商业务,但是每年仅有十几万元的销售额。
陈世强控股的弘昌集团,每年都会派人到龙潭茶叶公司取茶叶,截至2016年拖欠茶叶款数千万。但陈世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公司独立经营,自己只是投资人。龙潭茶叶前总经理阚贵前的说法恰恰相反——自己虽身为总经理,但对公司运营和管理却缺乏实质决策权。
而在2015年9月1日,阚贵元、阚贵前、余美秀3名股东合计20.97%的股份,就被更换为宏昌地产持有。创始人阚氏兄弟黯然出局。
阚贵前曾向媒体表示,公司从2009年开始的快速扩张,是为上市打基础。而龙潭茶叶公司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告诉记者,这几年来龙潭茶叶公司经营业绩始终未能超过一个亿。
政府推手?
2010年,河南省首次公布“首发上市重点后备企业名单”,当时 的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是其中唯一一家茶叶类企业。彼时,云南龙润茶集团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为中国茶叶企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给了信阳茶企许多启发。
信阳市政府出台文件,全方面支持五云茶叶集团(信阳毛尖前身)上市。如在“十二五”期间,协助五云茶叶集团通过土地流转茶园及山林100万亩。
信阳市政府要求招商部门协助五云茶叶集团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或大财团合作;要求市农机、工商及税务等部门在农机补贴、设备购置税费上给予优惠。要求市发改委、财政、金融及涉农部门在银行融资和涉农财政扶持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
信阳市政府发布的茶产业规划显示,到2015年,培育2~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茶叶上市公司。在政府的帮扶下,五云茶叶集团2012年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而诸多政策导向,也给五云茶叶的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在2011年五云茶叶集团将茶园按等级以每亩3000至5000元的价格,向茶农收购林权证。地方政府的支持,加上这样并不耽误继续种植茶园,许多茶农选择了同意。
信阳毛尖集团仅支付了5%至30%不等的款项,此后再无继续支付。这也成为信阳毛尖集团外部债务的一种表现形式。无法获悉信阳毛尖集团“流转”了多少林权证。
信阳浉河区茶农王建告诉记者,王建并未将林权证卖给信阳毛尖集团,但是林权证鉴定中心告诉他的茶园已经被贷过款了。对于茶农来说,茶叶产业链前端利润微薄。且决定他们收入的,则是信阳毛尖集团以及当地的200多家茶企及商户。但随着信阳毛尖集团“定海神针“效应的消失,市场价格出现紊乱。
一位茶农告诉记者:“往年市场行情较好时,茶叶销售比较容易,现如今采茶工人工成本提高,拿到市场给出价格过低,有时只能保本,再这样下去就要弃种了。”5月9日下午,《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当一名男子接通电话询问记者身份及采访请求后,直接挂断电话。
危局未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陈世强将政府绑架了。”一位下属如此评价陈世强。
亦有熟悉他的朋友称,地方政府发展茶产业的冲动,和地方出一两家上市公司的动机,使得企业在这股强大顺流中只能勇往直前。如同“一条渔船被赋予了航母的重任”。
无法得知信阳毛尖集团上市失败后操盘者们的落寞。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投资巨大的信阳国际茶城,是陈世强的又一滑铁卢。
信阳国际茶城被定为全球最大规模的茶叶交易集散地,地方政府给予厚望:“每年交易额达5000亿元,实现500亿元的利税,增加5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信阳GDP增长8%至10%。”而投资建设单位正是五云茶叶集团(现信阳毛尖集团),一位茶城高管告诉记者,截至现在已经投资六七个亿,“盘子太大,资金跟不上”。
诸多信息显示信阳毛尖集团高息借贷。以信阳毛尖集团龙潭茶叶的一项债务为例,2014年3月至10月份,阚贵前以收购茶叶为由,向朋友刘月亮分四次借了1400万元,借款利息按照年利率48%计算,每次均是先将利息扣除。
“茶城商铺总共20万平方米,目前仅售出4万平方米,回款数亿元,”前述高管告诉记者,陈世强并未投入到茶城接下来的建设上,而是挪作它用。钱用到了哪里?陈世强以目前市里正在进行审计为由,拒绝回答。信阳市政府一名官员告诉记者,这几年陈老板给信阳各个部门招惹了太多麻烦。
信阳国际茶城
陈世强通过涉足多个行业的数十家公司,进行相互关联担保。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较早前陈世强企业向银行贷款,信阳市政府曾为其提供担保,结果无法按时偿还,政府以债转股形式收购陈世强的茶城股份。
“市长已经在4月底签过字,”上述人士称。而文章开头提到的龙潭茶叶公司200多名员工被拖欠两年工资近1000万元,虽是信阳毛尖集团及陈世强所面对的最小笔债务之一,但兑现仍遥遥无期。
欠薪员工们两会期间在国家信访网站提交情况反映、河南省委巡视组来信阳市进行了情况反映,今年2月和4月份两次上访面见市委书记乔新江——这三种方式仍然将问题打回到了原地,交由区里信访办解决,并最终由劳动监察部门将要求公司尽快解决员工薪资问题的告知书贴在了公司墙上。
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陈世强承认欠薪事实,表示公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信阳毛尖集团危机出现时,中粮集团等机构洽谈收购或重组,但因陈世强估值过高而让收购或重组不了了之。
中林森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为接盘者,2016年底与信阳毛尖集团成立信阳毛尖控股。但随后又变更为绿色资产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在新公司中持股51%。刚刚成立的信阳毛尖控股,在深圳设立了3家子公司,并在信阳成立一家茶园运营管理公司。陈世强表示目前正在重组,遗留问题有望由新公司解决。但是几个月过去,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新公司介入债务处理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