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熟普几乎掘尽自身所有的谈资后,2015年,小青柑别开生面。从属于柑普茶这一小众品类之下的小青柑,从外形到口感上都抛下了普洱茶一直以来的保守形象,以清新面貌入市,迅速成为了北方茶叶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爆款。
小青柑是最近两年才出现的创新产品,基本继承了新会柑普茶的一贯做法。每年的7、8月份,取新鲜的尚未成熟的新会青柑,用工具掏出果肉,填入普洱茶,以低温烘干的工艺使之干燥,即制成小青柑“柑普茶”,属于再加工茶叶。在小青柑出现之前,广东江门新会地区已有将成熟红柑作为原料的柑普茶。
新会是著名的陈皮之乡,每年出产大量优质红柑,《广东柑桔图谱》记述:“大红柑原产新会,主产新会。果皮是制中药陈皮及陈皮系列食品的正宗原料。”虽然无从追溯出于什么样的因缘际会,但是在数年前,当地人就开始用新会大红柑和云南普洱茶叶为原料制作出新会陈皮的衍生品“柑普”。
两种具有可陈放、药用功能等相似特质的食品跨界融合,最终碰撞出的口感倒也十分和谐:入口甘醇、香甜,有新会柑的果香味,还能发挥出新会陈皮“理气”的功效。
新会柑又名茶枝柑,果实充分成熟后即称大红柑,果皮着色完全,外表成深橙黄色或橙红色,果实饱满。最早的柑普茶用的就是红柑,喝起来甜度高,茶味浓厚。而小青柑是在果实尚未成熟时就采摘下来,体积小巧但果香味非常突出。
从去年开始,茶厂出于对清新口感的追求,将采摘期日益提前,因为柑越小香气越好,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利用青柑的香气。之所以将柑普曾经的“红装”换下,把青柑和普洱进行重新组合,也缘于当地人普遍认为青柑的药用价值更高,而红柑更宜食用——凡是国内药房所出售的新会陈皮,都是以青柑为原料。但是,小青柑并非陈皮普洱,而是用当年的新柑制成。
由于小青柑是再加工茶,因此普洱成茶和新会柑的二次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茶叶的加工步骤包括采果,清洗,掏空果肉,再次清洗,风干,填茶,低温烘烤,以及陈化。其中,最难把控的两处环节是挖果和烘烤。
说道挖果,大概生活里人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愈是青涩的柑橘,剥开果皮愈是不易。而小青柑采摘时正是果皮难分,里面的果肉又要挖空剔净,如有残留果肉则会引起霉变,用力稍微不慎果皮也会破损。这一项工作的难度相当大,必须由熟练的工人亲自上阵,对果皮的厚薄程度心中有数。
每一颗小青柑,要经历长达48小时的低温烘烤,许多新进的茶企由于尚未掌握好烘烤的最佳时间和温度,果皮烤焦是常有的事。好的小青柑会留存些许青绿,即使烘干过后也可以辨别出当初的新鲜色彩。
小青柑所用的果品完整,香气馥郁,果皮上的点状油室均匀密集,挥发油含量多。柑皮清香浓烈,熟普的仓味因此掩去,更容易为人接受。普洱的口感不再单一无趣,增加了层次感和更为丰富的味道,随着出汤,格外提神的辛香先入鼻息,普洱的茶味逐渐褪去,余下清凉的柑橘香气。
在小青柑大热之后,与事者和造势者不免于小小一颗果实上再度掘金,以附加更多价值和意义——玩弄概念和制造概念几乎是国内茶叶市场上不可或缺的游戏手法,尤其是对于一加一这种可大书特书的组合。
所以短短两年,小青柑就被催生出了两个伪概念。一是效仿普洱茶老树茶的炒作手法,宣扬树龄在10年以上的老树柑才是好料,二是生晒的小青柑品质最优,仍是在自然胜于人工这条浪漫法则上循规蹈矩。实际上,新会柑的最佳结果期是在3到7年的树龄之间,到了第8年人们就要砍掉枝干用来嫁接。而所谓的自然生晒,面对果皮完整且不易干燥的青柑,远远不如低温烘烤来得有效。并且制作小青柑的时期,正值广东地区的7月雨季,生晒风险更高。
从2015年开始,处于雾霾横行下的北方茶叶市场上的话题热度,忽然集聚在一款来自南方的小众茶叶“小青柑”上。在普洱消沉许久之后,如同救市。
从小众走向大众,从收藏目的转向消费目的,从穷尽文化价值到打点生活细节,回归生活方式,小青柑的网红之路实际比此前普洱茶的升值之路更为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