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土的特性——包浆水色篇
普洱茶
“包浆美"“水色好",也常被诩为紫砂壶的一大优点。紫砂壶所谓的包浆,是指茶汤浸润紫砂壶,再经气孔慢慢溢出,由于涤拭作用,在紫砂壶表面经久而形成光膜。这层光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层积淀,逐渐增厚,最终形成温润如玉,透明发亮的“皮壳”。透过这层“皮壳",可以清晰地看到遍布于壶体的砂粒。所以包浆与光泽不是同一回事,包浆是茶油从壶体中慢慢渗透而形成所呈现光泽,可视作紫砂壶的再生艺术。光泽则是在壶表经久涤拭而形成的光亮。包浆有光泽,有光泽不一定有包浆。包浆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泥质的优劣,劣质泥料只有光泽,永远不会产生包浆。泥料、涤拭、时间是形成包浆之美的三个要素。新壶是没有包浆的,新壶呈现包浆,均属人工所为,如通过涂抹清漆、抹油打蜡、机械抛光镀膜等手段来实现。包浆之美,只有在长期的泡养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
 
紫砂壶所谓的“水色",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用优质紫砂泥制作的紫砂壶,经相应的温度烧成后,蕴含于壶体内,若隐若现的一种自然光泽(亚光色);二是透气性好的紫砂壶,在使用过程中,经热水淋泡,吸收水分而产生的和润色泽。
“色泽美"“水色好",主要是由于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部分氧化物的作用;经久使用、摩擦、涤拭的结果。
首先,紫砂泥石英颗粒丰富,即使粉碎定的细度,大于0.1mm的粗颗粒仍然占60%以上。用紫砂泥制作的紫砂壶具有双重气孔结构,透气性好,吸附能力强。紫砂壶在使用过程中,吸收水分,产生滋润感,同时受热,产生色泽的变化,形成所谓的水色。
 
其次,紫砂陶土中含有一定量K₂O和Na₂O。有过经历或经验的人都知道,以前炼泥,土法是通过淘洗沉淀。沉淀过程中,水面经常会悬浮着如冰花一样的物质,这种物质即是K₂O和Na₂O遇水溶解后的悬浮物,它能使紫砂陶器蕴含光泽,产生“水色"。K₂O和Na₂O熔点低,质量轻,易溶于水。K₂O和Na₂O遇水溶解后,有部分会悬浮于水面。
紫砂陶土需加水拌和制成泥块,泥块在堆放或陈腐过程中,水汽会逐渐蒸发;紫砂壶在烧成过程中,会有较多的水汽蒸发。因为紫砂陶土的透气性好,K₂O和Na₂O质量轻,部分K₂O和Na₂O会随着水汽的蒸发,游离到壶表,使紫砂壶蕴含光泽,产生“水色"。制壶的人都知道,部分泥料堆放时间较长后,表面会生成新的氧化物,使用前需清洗一下,紫砂壶身筒内是没有水色的。K₂O和Na₂O在烧成过程中,会烧失一部分,残留一部份。壶体中残留的部分,也会在使用过程中,经热水淋泡,随着水汽的蒸发,游离到壶表。经久摩擦、涤拭,发出黯然之光。
 
K₂O和Na₂O,在陶瓷坯料中,为主要的熔剂材料,能熔融部分SiO₂和Al₂O₃形成玻璃相。形成玻璃相含量的多少,决定着玻璃相的程度的高低。K₂O和Na₂O含量合理时,紫砂壶则会蕴含着水色,呈现亚光; K₂O和Na₂O含量过少时,则无水色,无光泽;K₂O和Na₂O含量偏高时,渐趋玻璃相,器表光亮。
再次,紫砂壶越用越光亮,是长期用手触摸、“涤拭有加”的结果。一般物体经日久磨擦后,都会发出自然的光亮,如夏天睡觉的竹席,使用长久后,既光亮又凉爽,其他竹木类器具也如此。人体手部有油脂,所以手部长期接触壶体,会使壶体越发光亮透明,如玉一般。古人说“壶入用久,涤拭有加,自发黯然之光,光可鉴人”。但并不是所有的紫砂壶都能达到“溫润如玉”的效果,关键还取決于泥质的优劣。质劣的紫砂壶,仅有摩擦、涤拭的光泽,无透明感。
 
没有使用过的紫砂壶,整体色泽较枯燥。所谓的“包浆”“水色”,也只有在逐渐的使用过程中,才能产生,让人感受到它的魅力。紫砂壶在未经使用时,色泽十分鲜艳光亮,有以下几种情形:
(1)朱泥矿料中起骨架作用的 SiO₂相对较低,黏土物比例又相对较高,加上K₂O和Na₂O等有机物的助熔作用,所以作品的烧结度相对较高,玻璃相重,光泽度也高。但如无人为的处理,也达不到光可鉴人的程度,是一种透露着油脂感的亚光。为了迎合客户的需求,有的炼泥者,会在炼泥时,掺入一定量的玻璃水,以提高紫砂壶的光泽度。小艺个人认为不可取;
 
(2)手拉坯作品经手拉成型后,常通过喷浆手段,使之光莹。手拉坯作品,壶表细腻光亮,胎薄体轻,壶内有明显的手拉痕迹,容易分辨。
某些紫砂壶销售者,为了适合外行消费者喜好,常通过抹鞋油、打白蜡和机械抛光等手段,提高紫砂壶的光泽度。抹油打蜡的作品,经热水淋泡,白蜡会融化,造成壶面不洁。机械抛光的作品最为光亮。小艺个人认为不可取。
至于多数人认为的紫砂可塑性好,并不是宜兴紫砂特有的特征,可塑性好的陶土多得是,不具备良好的可塑性的陶土也不宜制陶。据科学分析和实践,宜兴紫砂土虽然部分可塑性很好,但整体上只属于中可塑性陶土。
 
作者:半壶纱娘小艺
日期:2023-11-0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