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徐珂所著《清稗类钞》说:「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清代福建、广东工夫茶区对茶具的要求,可谓历来各家茶法之最。尤其是「玉书碨(开水壶)、潮汕烘炉(火炉)、孟臣壶(小紫砂茶壶)、若琛瓯(小茶杯)」素有「工夫茶四宝」之称。因此民国翁辉东(1885-1963)《潮州茶经‧工夫茶》载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依据各项文献的对照可知,茶事主角的冲罐(茶壶)首推宜兴产制的「孟臣冲罐」,俞蛟《梦庵杂着‧潮嘉风月记》说:「壶出宜兴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把窑口、形状、容量都作了明确描述。清乾隆《龙溪县志》载:「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管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大彬之罐,字面上乃指明万历名手时大彬名款的宜兴壶,实际上在当时的概念中就是指更广义的宜兴小壶。
在工夫茶俗中,冲罐的位阶有着明显的高下之别。笔者将其对等位阶整理如下图,并将相关论述发表于2004年南京博物院「砂壶汇赏」研讨会。今次,先向读者介绍清代最高等级的工夫茶壶——名家古壶。
工夫茶壶的最高层级——名手所作
在清代茶民心目中,当以位居金字塔最顶层的明清宜陶名手的古壶真品为上选,但这显然是可望不可及的。更何况,明末阶段宜兴壶的容量对工夫茶而言,仍然偏大,因此不要说是工夫茶合用的小容量朱泥壶尚未大量供市,就连传统较大容量的名家紫砂壶,早在明末便已是海内竞求了,所谓「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又如明末张岱(1597-1699)《陶庵梦忆‧砂罐锡注》:「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直跻身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见《阳羡砂壶图考‧赏鉴丛话》)
名家名作到底有多贵?明代崇祯年间曾任宜兴教谕的熊飞,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物价比较,他在《以陈壶.徐壶烹洞山岕片歌》说︰「景陵铜鼎半百沽,荆溪瓦注十千余。」(见《阳羡砂壶图考‧前贤文翰》)即譬喻说景陵产的铜铫五十可买到,而宜兴的名壶要值一万多,两者差至少两百倍。换句话说,在今日我们买一把稍有基本档次的茶壶,如果花一千元,那么一把名家紫砂壶,得要花二十万以上。
进入了盛清,紫砂壶的身价与日俱增,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徐喈凤的《宜兴县志》:「供春制茶壶……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继如时大彬,益加巧价愈腾。」康熙举人陈其年《赠高侍读澹人以宜壶诗》:「一具尚值三千缗」乾隆的吴骞《桃溪客语》:「阳羡磁壶,自明季始盛,上者至与金玉等价。」
不唯中土,东瀛亦然,同治时期(1862-1874)日人奥兰田《茗壶图录》:「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顷者京阪好事家渴望心醉,一睹兹壶,津津流涎,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由这些史料可知,宜兴所产紫砂壶固然是一种日用茶具,但名家所制却被视为高价的工艺品,尤其是年代愈久,价格愈昂,跻身古董之林,这样的价格即使是在今日,也是十分惊人的。
总之,在清代茶民眼中,尤其是工夫茶民,不管是土豪、盐豪还是茶豪,通通比不上手拥一把时大彬、陈用卿、陈鸣远的真品,唯有如此,才是当时炫富、炫茶技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