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壶极品朱泥——大红袍篇(上)
普洱茶
大红袍,是一款深受市场追捧,而又众说纷纭的泥料。其名称由来,可能与福建武夷岩氽一一“大红袍"有关。
传说明代南方有位举人进京(南京)赶考,途经武夷山,突然腹痛难忍,适遇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僧人将其带回寺内,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长的茶泡给他喝,腹痛即止。举人高中状元后,专程前去拜谢,并将身着的状元红袍披挂在那株茶树上,因名其茶树为“大红袍"。传说虽然生动,但难以令人置信。
 
此种茶树所以称为“大红袍",实际情况是因为此种茶树,早春茶芽萌发时,茶芽呈红色,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故取名为“大红袍"。现在有一种景观植物叫“红叶石楠"(如图1),即如此,发芽时为红色,成叶时为绿色。
大红袍属半发酵茶,外形紧结,绿褐鲜润,汤色橙黄明亮。明清时期,南方的广东潮州等地,流行喝所谓的“功夫茶"。紫砂壶问世后,从宜兴赴任的一些朝廷官员,将紫砂红泥壶带到了南方,大红袍茶和紫砂红泥壶邂逅相遇了,茶色壶色浑然一体,可谓“天作之合”,堪称一绝。随后潮州人喝“功夫茶",推崇与之相匹配的宜兴红泥壶。朱泥壶色泽艳丽,与大红袍茶芽色相近(如图2),久而久之,大红袍就成为朱泥壶的代名词。
 
历史上潮州人喝“功夫茶"最早推崇明末清初惠孟臣制的红泥小壶,有“壶必孟臣"之说,至今南方茶道中尚有“孟臣沐霖"一道,这也是“孟臣壶"历史上流传多、仿制者多的一个原因。明末清初制壶名工惠孟臣、惠逸公皆以制红泥小壶闻名。“二惠"作品中可能会有属于大红袍的泥料。后人普遍认同的,原紫砂工艺厂收藏的清末制壶名工俞国良的“四方传炉"壶为“仿清初大红袍",实际为红泥施浆壶。
 
大红袍是后人对历史上色泽较为艳丽的朱泥壶的称法。明清时的“大红袍"只是传说而已,无从考证。难怪有人说“大红袍"自清初就已经绝迹了,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大红袍"。那么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大红袍"呢?笔者认为你既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它没有,是因为“大红袍"根本就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而且事实上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大红袍",又谈何见过呢?历史上朱泥连个名称都没有,哪里来所谓的大红袍呢?说它有,其理由是,“大红袍"既然是色泽艳丽的朱泥壶,且历史上曾经有过被称之为“大红袍"的朱泥作品,紫砂矿源并未枯竭,怎么会没有“大红袍"朱泥的存在呢?
 
为了揭开“大红袍"神秘的面纱,证实确有其存在,并揭示其根本的特征,2000年左右,独具慧眼的业内行家刘玉林,根据自己积累的紫砂泥知识和对“大红袍"的认识,凭着简陋的交通工具,早出晚归,历尽艰辛,几乎跑遍宜兴及周边的矿区和宕口,终于找到了被业内行家们认可的大红袍矿料。正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无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非具一定的慧眼,即便是在眼前或手中,可能也与之无缘。玉林寻找到的“大红袍"矿料,开始并不为人认可,甚至很多人不屑一顾,然而当其见到作品,经其把玩,面之于行家,却如获至宝,不惜重价竞购。
作者:半壶纱娘小艺
日期:2023-11-0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