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读懂紫砂泥料的演变过程
普洱茶
所谓“甲泥”,指黄石岩板,其深埋在地层下,收自然压力后成坚硬的块状,好似铁甲。
所谓“夹泥”,指夹藏于黄石岩板下的矿层,为紫泥矿的母体。
所谓“夹脂”,是指表面蛋清色、光滑如脂的本山绿泥矿,其夹藏在紫泥矿中。
“紫砂”称呼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众多文献对紫砂壶均以“阳羡砂壶”名之,并无明确的“紫砂”概念。紫砂艺人对紫砂土的名称也一直是没有统一称呼的,大都按开挖的位置给以称谓,如“野山红泥”、“青泥”、“底槽青泥”等,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民国时期收藏家赵汝珍在他的《古玩指南》中对紫砂壶的介绍是“宜兴壶,产自江苏之宜兴,以地名之也。质为陶,而非瓷。成品种类甚多,凡用具应有尽有,不过以壶最为著名耳。”
 
在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陶瓷史》中,“紫砂”是“青泥”的又名:“江苏常州,所产之瓷,颇著盛名。产品有粗泥、白泥、青泥、黑泥四种。粗黑二泥,近于瓦器,其制品为坛类花瓶等大件,形状粗陋,色多作红色,暗黄,或暗紫。白泥一种,为素地乳白色,光泽滋润,制品以盆类溺器等为多。以上三种,多属荆溪所产。至于青泥一种,又名紫砂,亦名朱砂、豆砂、香灰、橙黄、海棠、竹叶,则专产于宜兴。……所制之器……外面之色,以暗褐色居多,间亦有带暗红者,……配合高雅,形状变化,光泽又不强烈,而文字绘画之雕刻,尤为擅长,故东西各国,甚爱赏之,若能设法推广,亦一大利源也。”
对紫砂土的名称没有确定称呼的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徐秀棠著《中国紫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才开始了对紫砂的命名:“紫砂泥被称作‘泥中泥、岩中岩’,是紫泥、绿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的统称。紫泥产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深藏在黄石岩下,夹存于夹泥矿层中;本山绿泥则是紫泥层的夹脂;红泥是泥矿里的石黄,一般在嫩泥矿的下层。”
 
知识科普完了,来点实际的,怎么看泥料好不好!
一款好泥料的要求有三:
视觉观感好
说白了就是这壶看着要舒服,光泽自然、含蓄。紫砂壶的光泽讲究的是“黯然之光”,也就是看起来光泽内敛,由内而外地发出,非常柔和,看起来很舒服。这种亚光行内人称之为“水色”,好泥料必定水色好。
除了光泽之外,还要看泥料质地是否够细腻,如果是调沙泥料,那还要看里面的砂调的是否够均匀,在整体的观感上是否协调。总之归结为一点,好泥料看起来要“润”。
 
透气性
众所周知,紫砂泥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双气孔结构,这使紫砂壶具有难以媲美的透气性,好泥料的透气性尤为突出。
但话说回来,朱泥的透气性稍差一些(也是相对比其他泥料而言),但泡茶也很好喝,尤其适合泡大红袍之类的岩茶。所以对于透气性也要看购壶者自己的喜好。
 
可变性
什么叫可变性?就是指新壶和养过之后的变化程度。好泥料的这种可变性很强,也许刚出窑的时候,看起来灰不溜秋。喝一段时间后,江山旧貌换新颜,壶就有了明显的变化。
对于紫砂壶来说,可变性是最基本的品质之一。玩壶玩什么?用壶用什么?爱壶爱什么?
不都要看着它被养成后的那种感觉么。一把养不出来的壶很难被当成是紫砂壶来喜爱。
 
作者:紫砂壶文化
日期:2023-11-10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