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朱泥紫砂壶的朋友都知道:宜兴丁蜀镇三大代表产地,黄龙山,小煤窑,赵庄。经常有朱泥壶“集邮”的朋友问我:怎么找一把赵庄朱泥壶这么难?好不容易碰见一把所谓的“赵庄”,一看就别扭。虽说不是调砂的吧,那颗粒密密麻麻浮在壶表,就像鸡皮疙瘩!养多久也没啥包浆效果。
前些年,赵庄朱泥壶还是不难见到的,最近这一两年满世界证书上写明的都是原矿朱泥,你再具体问产地,无论商家还是作者也就只告诉你“原矿”的。目前市场上的这种现象,可以说是自我选择淘汰的结果,主要是玩家辨识力提高了,不好糊弄了。
具体要搞清楚,要从赵庄朱泥的“岩化度”说起。三大产地的朱泥里面,从单一品类矿料看,岩化度由低到高依次是:黄龙山皱皮朱泥--橘皮朱泥--小煤窑朱泥--赵庄朱泥--黄龙山大红袍--黄龙山老朱泥。对于岩化度的认识和理解,很多朋友存在误区:以为岩化度高低和收缩率低高成比例关系,其实并非如此。岩化度高,只会相应骨架支撑作用强一些,相应降低塑型的强度。
那么问题又来了:紫砂的收缩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泥坯壶塑型过程中的预收缩,二是进窑烧制过程的烧结收缩。赵庄朱泥岩化度高是不用调砂来解决骨架支撑力的问题,但要降低收缩率从而满足工手所能控制的水平,人为的相应降低颗粒目数和非足火烧制是最简单的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商品化率提高了,也就是成品比率提高了,但是新壶经过烧制出窑会明显的看到粗颗粒在收缩应力牵拉作用下被挤出壶表,形成细密的“鸡皮疙瘩”样的质感,尤其是在明真少的壶身部位,比如壶底,尤为明显,所以为了掩盖,经常会在壶底看到竹片划写留字的情况。
壶底留字越多,反倒欲盖弥彰:那么多字,烧制后怎么那么工整就不变型呢?有经验的玩家,再结合壶表玻化度,结晶程度,不言自明--根本就没烧结,哪来的收缩变形!朱泥不能充分烧结,在玩家手里就是陶壶,任你再怎么折腾,也养不出包浆,也享受不到把玩玉质感的感受!
再加上赵庄朱泥本身就三价铁含量低,有机物质含量低,不能充分烧结,新壶水色黄色调为主的红就不如小煤窑朱泥新壶那么招人待见,更不如黄龙山大红袍经过用养那么纯正的中国红;不能充分烧结,原本就含量低的有机物质形成碳化有机物就更少,殊不知这碳化有机物是形成紫砂包浆的第一层底浆的重要成分,直接决定了后期用养把玩玉质感包浆效果的优劣!
用养把玩实践的结果,决定了赵庄朱泥这种降低矿料目数以及非足火烧制的壶被玩家所抛弃,没有了市场,身影遁无;有能力按照赵庄朱泥传统加工烧制成壶的工手,还不如去做其他的朱泥了,更容易被玩家追捧,毕竟红色情结再加包浆效果更好的朱泥也不是没有,要不黄龙山大红袍那么多人喜爱呢!
最终赵庄朱泥退出历史舞台,沦落为某些新工艺调配泥料的底料,淹没在市场上大量的不知具体产地的“原矿朱泥”之中!仔细找,在那里或许你还能找到赵庄朱泥隐约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