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签署日期为“2017年6月15日”的“云南茶叶产业发展建议”的文件在坊间流传,文件显示的签署方为“云南省茶业协会”。
该文件对云南茶叶发展提出了8条建议,内容分别如下:
1、产业发展布局着眼于全局,避免陷入港台炒作漩涡。
2、宣传导向从“老茶”、“山头”、“古树”中跳出来,各级政府不为“老茶”、“山头”、“古树”站台,实实在在做好基本产业。
3、“饭替米”,大张旗鼓宣传和扶持微生物发酵熟普洱茶,生产、营销能够喝掉的茶品。
4、正确认识生茶,修改相关标准,让消费者知晓生茶的本质——晒青绿茶,妥善解决生茶在流通领域“打转转”的现象。
5、政府布局,从源头管控涉茶农药的生产、经营、销售和购买使用。
6、红茶生产要面向国际市场,研究和生产适合西方配糖配奶口感的“浓、强、鲜”茶品,不要自闭于绿茶语境下的清饮红茶生产。
7、营造环境,保证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科研成果、检验鉴定、评估出证的公信力。
8、新植茶园提倡有性繁殖,避免集中连片。
截至发稿,尚无官方消息验证这份文件的确凿性,但我们依然可以结合这8条建议以及普洱茶的市场状况来探讨普洱茶未来的发展趋势。
普洱茶去炒作化
该建议把规避普洱茶炒作放在了第一位。这暗合了当前普洱茶市场的一大现状——投资普洱、坐等升值,许多人做着庄家、经销商、炒家的生意。
据媒体报道,普洱茶在大陆被炒作之前,分别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出现两次大热,第一次是1950年后的香港,第二次是1995年后的台湾。1999年下半年,一股由海外刮进内地的普洱风潮席卷了昆明最早做普洱的茶商。之后原产地的寻根热,在2003年猛烈地席卷了云南。在2002年的广州“茶博会”上,云南的宫廷普洱拍卖出了100克16万元的“天价”。随后各种博览会上,“天价”普洱不断问世。其后普洱便有了高端市场运作,从而奠定了高价位、高增值的高大上形象。
普洱的炒作,虽然让一部分投资客受益,但却会给普洱的长期发展带来危害。首先,炒家游资的一进一出,可能会将进入普洱行业正常经营的茶商带入坑,一步踩空就会亏的血本无归。其次,炒作带来虚假繁荣,对当地茶农、茶厂是一种市场透支,不利于市场健康稳健发展。价格水涨船高,对消费者而言也会面临着更高的消费成本。最致命的是,对普洱茶投资属性的认知,会使得普洱茶在市场流通中价值扭曲,背离消费品的本质。
而今,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渠道趋近于扁平化,单纯靠信息不对称进行炒作的土壤正在消失,普洱茶炒作必将走到头。普洱茶去炒作化,想必是行业的持续经营者们共同的心声。
普洱茶价值回归
该建议明确指出:宣传导向从“老茶”、“山头”、“古树”中跳出来,各级政府不为“老茶”、“山头”、“古树”站台,实实在在做好基本产业。
中国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于是每一类茶都给自己讲一个特别的概念。普洱讲“老茶、山头、古树”,白茶讲“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安化黑茶讲“降三高”号称有九大功效。茶有药理功效,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过于强调,那还要医药医院干嘛?中国茶发展至今,已经过了品类普及阶段,怎样真正打入市场进入品牌价值塑造才是未来。
站在科学塑造品牌的角度讲,“老茶”、“山头”、“古树”给一个品牌加不了太多的分,讲如何保证品质稳定、加工效率提升的供应链应该能加分许多。
因此,建立对普洱茶供应链的正确认知是树立品牌的前提。强调“老茶”、“山头”、“古树”必然会导致小众化、稀缺性以及囤积居奇,下一步自然是炒作,还是走不出老路。笔者认为,敢于放弃既得利益,回归普洱本质,值得称道。
普洱茶走向科学化生产
建议有两处值得特别重视,一处是:“大张旗鼓宣传和扶持微生物发酵熟普洱茶,生产、营销能够喝掉的茶品”;二是:“从源头管控涉茶农药的生产、经营、销售和购买使用”。
笔者认为,这是倡导普洱茶走向工业化生产的前奏。长期以来,阻碍中国茶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便是小农式、作坊式、碎片化的种植和生产能力。如果茶叶的生产能够较好的借鉴其他食品生产的工业化、现代化,将为整个行业带来真正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标准化认知才能被建立、市场竞争力才能凸显。显然,云南茶产业的人们看到了这一点。
同时,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能出安全好茶是自然。但是,环境好并不意味着能够忽视对农药的科学管理。合理的管控,将是行业安全运行的保障。比如,贵州就将做干净茶提升到战略高度,每年仅在禁用除草剂上的投入就高达50亿元。
合理的引导、前瞻性的规划,将能积极促进一个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暂且不论这份建议的真假确凿性,这里面的诸多提法,还是非常有建设性意义的。尽管,这份建议也引发了各种争议,但若能从争议中看到积极的一面,这就是价值。我们应该乐见,对于一个产业的一切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