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泥料取材自建水五彩山,分为红、黄、青、紫、白五色。传统制泥在于将不同的粘土捣成粉末状,筛去粗砂后按不同的陶器要求将粉末配比,置于缸内加水搅拌成浆状,待泥浆沉淀后,取漂浆入另一缸淘洗。反复数次,泥浆自然(封闭状态)凝结,不含沙砾,即为紫陶之原料。
旁白:泥料足够细腻,因而湿润状态下可塑性较弱,也使得紫陶不宜灌浆注模,难制成大件。然正因如此,成就了紫陶可在器表细微雕刻填泥及无釉磨光的特殊工艺。此为建水紫陶与其它含砂陶器的根本区别。
1.拉坯
建水紫陶至今仍保留了全手工制器的工艺,其拉坯需用到“陶车”。该工具又名“车盘”,是一种轮制成型的制陶技术(与制作瓷器类似)。紫陶的制作始于此,看似简单的技艺没有多年的操练也难出好器,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装饰
紫陶的味道一在于陶本身、二在于器物之上的书画韵味。拉坯成型后的陶器需要文墨书画的点缀,既要在生坯陶上笔走龙蛇、拿捏得当,亦要结合器物之美合理布局、装饰。
3.雕琢
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刀沿笔迹,用“阴刻”“阳刻”之刀法,将墨迹雕琢成模。考验匠人的胆大心细及刀工技艺,稍有差池陶器就废了。
4.填刻
陶器刀刻之后的凹槽,是留给匠人极大的创造空间。用不同的泥料将空处填满,经反复挤压、压刮(防止陶器烧成后出现裂纹),辅以不同色彩的泥料,让每件器物都生而有异、独具特色。
5.烧制
传统的建水窑俗称龙窑,在焙烧陶器时窑温通常达到1000℃以上,让坯体中不同物质粘合收缩,变得致密结实。窑温或可控,但窑内变化却常在。陶坯内所含氧化铁因高温呈黑紫色,而其他元素因含量不同,受热后呈色难料,此类窑变可遇不可求。
6.打磨
紫陶出炉,表皮一身火气,但因泥料无砂,可打磨抛光。历经打火皮(粗砂石去糙)、去拉丝(细砂石修补)、磨光(油石磨釉面)、上光(鹅卵石细修)、抛光细研(光石抛光),最后用油脂擦拭陶器,去除表皮上的灰蚀,至此陶器成。
独特工艺
明代以来,建水一直是官员流放地。背井离乡、荣华不再,自然让流放官员唏嘘感叹。清末的山河破碎,家国飘零也让建水文人产生无所依归的感叹。西风夜雨,残灯照愁,当残碑、断碣、破简、家书……这些残破意向堆积重叠起来,自然而然与处于动荡中的建水文人气质相呼应。这些意象被建水文人在偶然间捕捉,并将之运用于紫陶装饰时,就创造了属于建水紫陶独有的“残缺美”。这种独特的装饰方法被人们称为“断简残帖”。
“断简残帖”吸收了国画“锦灰堆”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借鉴了景德镇瓷器“八破文”的装饰艺术风格,在两者基础之上运用刊刻彩填、无釉磨光工艺,在杂乱无章、层层叠叠中,依稀仿佛旧时岁月的痕迹,展现出斑驳沧桑的美感,这就是建水紫陶的独特语言。
紫陶之趣
紫陶泥料细腻,为单气孔结构。因器物表面不施釉,因而可达到透气不透水这种半透不透的状态。此外,因泥料干净无添加,器物无异味、杂味,一般可直接上手使用。
时人玩陶,一是懂得器物之好,二是观其繁简而得其乐。作为一类好看、好玩也好用的器物,紫陶诞生至今广受茶人喜爱,更是作为存茶(发酵茶)人士储存茶叶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