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供春壶故事一则
普洱茶
江苏省宜兴丁蜀镇(丁山镇和蜀山镇的合称)有“千年陶都”之称,而蜀山镇的特产紫砂壶,更是誉满中外。若问对紫砂壶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谁?当地人会异口同声推举龚春,并且,还要提起他制做的供春壶和荷莲蛤蟆壶来。龚春,是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被记载下名字的大师,按周高起的说法,是紫砂壶的正式创始者。吴梅鼎称赞为:“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供春大约生于公元1500年前后。他的作品不多,且多以湮没,明代的周高起和清代乾隆年间的吴蹇也自叹薄福。
据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报仇复国后,便功成引退,带着西施来到宜兴丁山镇和蜀山镇交界的地方,筑室定居,号称“蠡墅”,并以制陶谋生。
在明代,宜兴一带的制陶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相传蠡墅不远有座小庙,庙里的老和尚便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制陶师傅。离小庙不远有户姓龚的穷人家,一家子务农为生,农闲时也兼做些粗陶,垫补家用。龚老头有个独生子,叫龚春。龚春从小天资聪慧,手脚勤快,常到庙内玩耍,帮着老和尚做些杂活。老和尚也很喜欢他,每当老和尚制做茶壶时,这个乐哈哈的孩子却像大人一样,专心一意地在一旁看着。待到十七、八岁,龚春爸领着龚春到庙里,要孩子拜老和尚为师傅,跟老和尚学手艺,老和尚却连声拒绝:“难啊,学全这个行道,也难混到碗饱饭吃。”
 
小龚春拜师不成,就更加千方百计留心学,刻苦记,还把老和尚制做的大小壶样默绘成图。龚春把老和尚的制壶手艺学得差不多后,就自己动手制做茶壶。没有好泥,他就照着无锡做大阿福的办法,深挖十尺,取地下深处的泥土来做。
一天夜晚,他看到月光照在桃树的虬枝节疤上的投影,十分别致,想着想着,忽然心里一亮:这不是像煞一把从未见过的新式茶壶么?
原来,最早的紫砂茶壶都是光坯,相传苏东坡制做的提梁壶也不例外。后来,制陶的技术虽然有所发展,但也只有雕刻浅花。要以桃林节疤为壶身,饰以桃花桃叶,就得镶上圆雕一样的堆花。那时候,宜兴也没有这样的新工艺,像老和尚这样有名的师傅尚不会做。粗泥性能也差,能做得成吗?龚春不禁反问自己。但是,龚春没有气馁,他决心闯一闯。
 
紫砂泥矿只有丁山镇黄龙山洞里才有,可是价钱太贵,龚春买不起。他想了又想,突然想起老和尚制壶后每天洗手的小水潭来。他急忙赶到那里,伸手往水里一捞,小水潭里果然淤积了厚厚一层极细极柔的紫砂泥。他喜出望外,兴奋地用木勺舀在盆里,不厌其烦地筛、淀、压、碾,又晾干,制成干湿相宜的精料。
说不清龚春到底花了多少时光,一把从未见过的茶壶终于制成了。壶身酷似桃树虬枝的节疤,苍老遒劲,壶嘴和壶把都有小枝相配,自然天成。壶身两侧堆以怒放的桃花和修长的桃叶,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再配上黑黝黝的紫砂,色调古朴高雅,开创了紫砂工艺的新风格。
这个意外的成功,使龚春受到很大鼓舞,他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捧着新制的茶壶,恭敬恭敬地去请教老和尚。老和尚见了,双目一亮,连声赞叹:“好壶,好壶!后生可畏。”当即取名为“供春壶”。含义有两个:一是取桃花奉春神,一是和龚春名字谐音。
新颖别致的供春壶受到识者的欢迎,远近畅销,龚春的名字也随着供春壶的足迹传播开去。
 
消息传到知府耳里,贪婪的知府大人特地把龚春请去制壶。龚春从不巴结奉承权贵,谁知这回见了知府大人后,竟破例允诺了,他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精心制成了一把别具一格的“荷莲蛤蟆壶”。这把壶用曲卷的荷叶做壶身,用莲蓬为盖,更奇特的是盖顶立着一只张着大嘴的癞蛤蟆。作工细致,栩栩如生,荷叶、蛤蟆酷似真的,莲心颗颗放光彩,成了紫陶工艺的又一杰作。
知府大人得了这把茶壶,欣喜异常,爱不释手。送走龚春后,便大摆酒筵,遍请显贵。酒过三巡,知府大人把荷莲蛤蟆壶拿出来请嘉宾鉴赏,博得阵阵赞叹声。正当知府大人心满意足,陶醉得昏昏然时,一个平素刁钻古怪的绍兴师爷,却吞吞吐吐地对着知府大人耳朵,轻声说:“大人,这把壶好是好,就是那蛤蟆太像……太像……”知府大人听不耐烦,大声问道:“什么?别蚊子哼哼地,大声点说。”不等绍兴师爷讲出口,知府大人的乖儿子在一旁抢着说:“太像我老子了,是吗?哈哈,哈哈!”这一笑,宾客们也忍不住跟着哄堂大笑起来。因为知府大人的那副尊容,实在太像那只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了。其实,大家早已看出,只不过碍于知府大人的情面,彼此心照不宣罢了。知府大人恼羞成怒,亲自带人到丁蜀镇去抓龚春,顺便还想抢走垂涎已久的供春壶,可惜来迟了,丁蜀镇早已人壶两空。
龚春到哪里去了呢?人们都说他到别的陶瓷产地传艺去了。有说到山东淄博,有说到河北邯郸,可到底去到什么地方,谁也说不清楚。
 
作者:佚名
日期:2023-11-2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