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在报纸广告或电商媒体上常看到有关紫砂泥现状的报道是:矿藏非常稀少,十分珍贵,越用越少。今日就宜兴紫砂泥料本质的问题做一个详细的探讨。
就笔者看来:紫砂泥料并不稀缺或者说远没有媒体上描述的那么珍贵。紫砂蕴含的储量至少在未来几辈子都用不完。除了丁山黄龙山和宜兴周边开采紫砂矿源的山头坑口,其实就在宜兴丁蜀镇很多住宅区的地下都埋藏了大量紫砂泥的矿藏。只是宜兴是一个地下水非常丰富的城市,在数十年开采紫砂矿的过程中经历了数次采矿不小心打通泉眼导致地下水涌出淹没矿工的事件;而过度采矿也确实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宜兴制壶业者库存泥料量大的惊人,可用许久许久!!!
早些年时候,紫砂矿材并不值钱,取之不尽,宜兴紫砂一厂车间内堆积的泥料根本用不完。当时的人们暴殄天物用好料子来做大缸、做花盆、做商品壶、盖房做砖,甚至有大量的成品紫砂泥直接出口到日本。到后来厂里的工作室独立承包后,人们发现,长此以往再多的矿料也不够用。宜兴本地人终究要留一块招牌给后代,让继承者能无限继续使用宜兴本地独有特产——优质紫砂泥料,传承这块金字招牌,继续享用前人祖荫。
一个圈内众所周知的事实告诉我们:紫砂泥并不仅仅产在宜兴,在浙江、江苏/安徽交界其实都有产紫砂泥。只是相比之下,外地产料的整体烧成效果相比宜兴本地产的好料在各项基础指标上普遍要差一些。但外地精挑出来的好料子,却并不比宜兴当地产的普通料子差。外地的料子就普遍性而言,单价仅仅是本地料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故此,我们现阶段在茶叶茶具市场上看到的绝大多数的廉价普通商品壶,用的都不是宜兴本地的料子,甚至只能说是外地相对比较普通的料子。所以媒体更可以加大力度鼓吹宜兴本地优质紫砂泥如何珍贵了,因为外地料霸占了国内百分之95以上的大众消费市场。
一、什么是基础指标好的紫砂泥呢?
既然叫紫砂,顾名思义,就必须要具备有砂性,否则就变成紫泥或者紫陶土了。那么何谓有砂性呢?我们试着想象一下:将黄豆、绿豆、大米、芝麻按不同比例调匀了装在一个碗里的效果。从直观上看到的,是不同粗细的颗粒带来的远近层次感和视觉变化,这就叫砂性,做出来的成品外观效果呈丰富的颗粒砂面。
反之,如果用雷蒙粉碎机将紫砂矿粉碎到120目以内或更细的纯粉尘,那视觉效果能看到的,只能是泥性或者土性。用这么细的料子做出来的成品只能呈均匀的绸缎面,不会有丰富的质感。
二、那是不是说绸缎面的泥料一定是不好的?这要分成两说,紫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不同的泥料:红泥(或叫朱泥)、本山绿泥。这两种料子,一个艳红油润,一个嫩黄细腻
从拟人的观感来描述则更趋女性化的皮肤,需要用更细更嫩的质感来表达效果。所以,这两种泥料做出纯粹的泥性效果会更加喜人。
宜兴黄龙山本地所产的泥料,尤其是深层矿井的好料子,往往成品在烧成温度适合的前提下,都能表现出铿锵的刚性、清晰的砂性、精气内蕴的水色、古朴温润的触感,细看颗粒外观圆润饱满。往往能够满足这五个条件的,都是好泥料。
三、如何区分正品和造假者千方百计来追求对这五样条件逐一满足的成品呢?
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只要从外观看,如果泥料发色明显不正,颗粒发色胡乱拼凑,务求达到混淆视听的效果基本可以断定有造假嫌疑;同时用4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泥料颗粒表面有被强行磨平(目的是让新手产生手触感滑润的错觉),同时观看泥料颗粒表面是否非常尖锐刺手或者涩手。刺手的泥料可能是因陈腐时间不够或者掺入大量碎茶壶渣滓,涩手的泥料说明窑烧温度明显不足。当然随着审美观点不同,制壶师发挥其聪明才智,为迎合市场某类客户不同审美需要而以熟砂和生砂与各类泥料调配,使成品产生特殊艺术效果的所谓紫玉金砂类制品则另当别论!
四、加化的泥料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
我们现在家里炒菜用的锅、电饭煲的电镀涂层、煲汤用的黄、黑、白色釉。其实都是加化而非纯天然的,你曾经有一天担心过家里用的煲天天炖汤喝会中毒吗?
紫砂壶是否能真正的安全使用?其实早在清早期,紫砂壶就远销欧洲,在80年代至今,紫砂壶从未停止过流向日韩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商检部门其实早就做过加化料紫砂壶成品毒性析出的实验,包括用水煮加化的壶,然后测定水中所含析出毒素。答案是清晰准确的:可以安全使用。这早在多年前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在超过1000度的大窑恒定高温烧超过10个小时的紫砂壶,你会相信用100度的开水能泡出什么毒素呢?在窑中有机物早已烧没,无机物分子结构也已烧稳定。
但究竟什么是我们害怕的呢?我们不妨试试找一把壶,把开水倒进去,静置20秒,然后把开水倒掉,闻壶内是否有刺激性难闻的味道。如果有,那这壶最好就不要用了。原因很简单,说明此壶加化料了而且没有烧足温度,分子结构尚未稳定,即未充分烧结。有刺激性异味说明会有少量未烧结的化料析出。而一般常规烧结度合理的紫砂壶,哪怕泥料调配有加化,在开水倒出后闻壶内也只会有轻微的陶土甜香,不会有刺激性异味的。此举百试不爽,新手们不妨自己亲自动手试试。
紫砂壶之名贵在于其独有的成形方式和制作工艺,这与传统的陶瓷器件拉胚成形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学徒工往往要经过漫长不间断的枯燥乏味的每日重复锻炼,经过数年甚至十数年的认真学习锻炼才能做出一手好壶。而哪怕是一个全新的学徒工,只要你给他一块好泥料,做的歪七扭八,造型古怪突兀,工艺一塌糊涂,却一样可以冠以泥料珍贵稀有的噱头在市场上横行高价。而泥料恰巧不需要作者历练即可辨别,通过师父言传身教在很短时间即可掌握。而把壶做好才是最难的,这个不但要师父教的好,还得自己学的认真,还得不停歇的反复练习之作品。试想一个亲手制壶多年不搞代工的业者巨匠,难道还不能辨识紫砂泥的优劣吗?一件做的非常不错的纯手工作品难道还会用很糟糕的紫砂泥去做吗?这不现实的!泥料所占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好壶的价值比重几可忽略不计。
一个特别古怪而有趣的现象在我们的市面上经常发生:大凡接触到的商家往往都以泥料的特殊性、稀缺性做文章,拿制作者的家族血统、师承做文章,却甚少在壶的艺术及工艺本质上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样本,这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显然是在误导和欺骗消费者。更有甚者,如果做出来的一把壶用的泥料都不是紫砂,那我们买的紫砂壶也就根本不能称得上是紫砂壶了,做的好与坏也就根本不重要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十分明晰的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最后啰嗦几句: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紫砂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传统工艺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发展和完善。今后的发展无外乎从制作工艺,工具,方法上力求改进,完善,从而达到制作过程更加快捷,艺术作品难度更大,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由此决定的紫砂泥料的制作和调配种类方法也将更加多样化,细分化,从而满足紫砂艺术品创作的需要,这对消费者和紫砂收藏爱好者来说是好事并非坏事。所以作为紫砂爱好者来说,不必纠结出现某些新奇特的紫砂材质就大惊小怪,惶恐不安。以不变应万变,用最直接了当的办法,最简洁的方式来判断其实际使用功效,工艺制作精细程度,艺术完整性和美观性,从而得出其真正价值取向,用合理的价格来理性选择和购买即可。
供春紫砂自金沙,
一脉相传也分家。
今有景舟传天下,
艺术何惧开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