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树都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茶树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茶树的生长和发育,既受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支配,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只有在一定的生长基础上才能进行。
茶树是多年生叶用木本植物,一次种植可数十年收获,生产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茶树为常绿植物,分枝能力和再生能力强,营养生长旺盛。年周期中,茶芽能多次萌发生长,每年可以多次采收。经多年采收,茶树生机减退,树势衰老后,通过台刈更新,能复壮生长势重新恢复生产能力。
二、茶树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
它一生中既有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的发育时期(总发育周期),又有历时较短多次循环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年发育阶段(年发育周期)。茶树的每个生长阶段既有各自独立的一面,又有相互联系及相互制约的一面,并且每一个阶段的生物学特性都直接影响着其产量和质量的发挥。
茶树的一生,包括从生到死的全部生命过程,可以长达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但茶树最有经济价值的栽培年限一般只有50~60年。茶树的生命活动严格来说是从茶花内受精卵形成产生种子开始的,但就一株完整的茶树而言,不论是实生繁殖还是扦插繁殖的茶。
三、茶树的花、果实、种子之间都有什么联系?
茶树的花芽由当年生新梢上叶芽基部两侧的数个花原基分化而成。茶树花芽的形态一般比叶芽肥大,有一个较长的细柄。茶树的花着生有单生、对生、丛生和总状四种类型。花轴上的顶部芽不能分化为花芽,故属假总状花序。茶树无专门的结果枝,花芽与叶芽同时着生于叶腋间,着生数1~5个,甚至更多。茶花为两性花,即同一朵花内既有雌蕊,又有雄蕊。茶花一般为白色,少数呈淡黄或粉红色。花的大小不一,大的直径5~5.5厘米,小的直径2~2.5参谋。由花柄、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五个部分组成。
茶树花虽然很多,但要依靠昆虫才能授粉,所以结实率只有5%左右,因此人们常用自然杂交和人工授粉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结实率,以选育良种。花萼是花的最外一轮变态叶,分两轮排列,外轮3片,内轮2片,萼片长、宽0.4~0.6厘米,色绿,先端圆,或呈倒卵形,有膜质,有毛或无毛,均为茶树分类的特征。授粉后,萼片向内闭合,保护子房,直到果实成熟而不脱落。凡开花后萼片闭合的,为已受精的标志。花瓣色白,通常5~7瓣,基部连合。在花萼与花瓣之间有副瓣,比花瓣小,但比萼片大,中部保持绿色。花瓣大小随品种而异,长、宽分别约为1.5厘米和2.0厘米,通常为椭圆形或倒卵形。花冠直径4~5厘米,最大可达到7~9厘米。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一般每朵花有200~300枚雄蕊,称雄蕊群,3~5个花丝结合成组。雄蕊分两轮排列,外轮比内轮高。花丝外形细长,上端呈现椭圆形,基邙扁平,外披角质层,有较强的抗弯能力。花药为囊状结构,着牛于花丝顶端。每一花药内含两个花粉裳,每囊两个药室,由药隔分开。花粉囊中着生花粉粒。
雌蕊位于雄蕊群的中央,由子房、花柱和柱头三部分组成。子房由13~5个心皮组成,一个心皮构成一室,以心皮边缘紧贴与轴连接,在中轴上和果实每室着生有4个胚珠,故称为中轴胎座。花柱上接柱头,下通子房,中间有一个“丫”形孔道,分别与顶端柱头孔道相通,孔道下端连子房,当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后,芽管经孔道进入子房,花柱长约3~20毫米。柱头有各种形状,有2~6个分叉,般为3个分叉,呈丫形状,这是山茶属茶组植物花柱分裂的重要特征由受精至果实成熟,约需要一年零4个月,在此期间,同时进行着花与果的形成过程,这种“带子怀胎”或“花果相遇”也是茶树的特征之一。
茶树果实属于宿萼萌果类型果实通常有五室果、四室果、三室果、双室果和单室果等,这是山茶科植物的特征之一。果实的大小因品种而不同,直径一般3~7厘米。较原始的树种其果实直径一般在5厘米以上果实的形状与内含种子粒数有关,每果1粒的呈圆形,2粒的近长椭圆形。幼果为绿色,成熟后呈现各种色彩,这与品种有关,如湘波绿果实为绿色,紫笋果实带紫红色,江华苦茶果实黄绿而有杂斑色等。果实一般为三室,少有四、五室。果实的正中有一条背缝线,由心皮主脉演化而成。果实成熟时,自背缝线裂开,也有自背缝线的基部开裂的。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茶子大多为棕褐或黑褐色,有近球、半球和肾形等。一室2粒的种子,呈半球形,相临的一侧为扁平。一室3~4粒的种子,夹在中间的呈压扁状。因此当用种子特征鉴定品种时,必须以一室1粒的种子为依据。种子大小相差悬殊,种子千粒重,轻的500克左右,重的可达2000克,多数在1000克左右。正常采收和储存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约为75%~85%。茶树种子属顽拗型种子,因此它不宜在低水份含量和低温下贮藏。茶子由种皮和种胚构成,种皮有外、内种皮之分;种胚由胚根、胚芽、胚茎和子叶等部分组成。
四、茶树叶片都有哪些特点?
茶树叶片有鳞片、鱼叶和真叶之分。鳞片是幼叶的变态,无叶柄,质地较硬,呈黄绿或棕褐色,表面有茸毛与蜡质,随芽体膨大开展而逐渐脱落,起保护芽和减少蒸腾的作用。茶树越冬后,春季到来,气温上升,在气温达到日平均10℃以上,连续5天,休眠芽即开始萌动生长,首先是鳞片张开,芽头露出,接着就萌发出第一片小叶子,称之为鱼叶。片,因形似鱼鳞而得名,叶柄宽而扁平,侧脉隐而不显,叶缘平滑无锯齿或前端有锯齿,叶尖圆钝。茶树的叶一般指真叶,为发育完全的叶片。片形状有椭圆形(长宽比1.5~2)、卵形(长度比1.5~2,最宽处靠近叶基)、长椭圆形(长宽比3~4)、披针形(长宽比3~4,最宽处靠近基部)、倒卵形(叶的中部以上最阔,以下渐狭,类似倒置的卵形)、圆形(近圆,或叶尖徼凹)等。其中,以椭圆形和卵形居多叶缘大都平展,但也有波浪形或向背翻转的,后两种叶缘也是叶质较柔软的特征。
叶缘上有锯齿,锯齿的大小和疏密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为16~32对。按叶缘形状可分锯齿形(叶缘呈尖锐的锯齿状,齿端向前)、重锯齿形(叶缘的大锯齿上有小锯齿)、齿牙形(叶缘的齿端呈等腰三角形)、缺刻形(叶缘缺刻较深,或呈三角形)。锯齿的腺细胞脱落以后,叶缘上留下褐色的疤痕,这也是茶树叶片的特征之一。无论叶片的形状如何,叶缘锯齿都是上部明显,下部逐渐趋平滑叶片的叶尖有急尖(叶尖较短而尖锐)、渐尖(叶尖较长,呈逐渐尖斜)、钝尖(叶尖钝而不尖)和圆尖(叶尖近圆形)之分。叶尖的形状也是茶树分类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
五、茶树叶片要怎么来计算茶叶的面积大小?
茶树叶片为网状脉,具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发出许多侧脉,侧脉间又分出几条细脉。主脉和侧脉约成45~80°角,侧脉仲展至边缘2/3处即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式的网状系统,这是茶树叶片的义一个鉴别性特征。侧脉的对数随茶树品种而异,一般8~9对,多的10~15对,少的5~7对。叶片大小变异很大,叶长,短的为5厘米,长的可达20厘米,叶宽,窄的为2厘米,宽的可达8厘米。叶片大小一般以定型叶为标准,用0.7系数法计算其面积,即叶面积(平方厘米)叶长(厘米)×叶宽(厘米)×0.7。叶片大小的划分,通常以叶面积在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茶树的叶片可塑性大,易受环境和栽培技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就同一品种而言,叶片形态特征(尤其是无性繁殖的茶树)变化较小。在生产上,叶片大小、色泽和省生角度等,可作为鉴别品种和确定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
六、茶树的芽和叶是怎么划分的,都有什么作用?
芽是叶、茎、花果的原始体,可以分为叶芽和花芽两种。叶芽为营养芽,其发育成枝条;花芽发育为花。叶芽按照着生部位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分为顶芽和腋芽。位于枝条顶端的芽称为顶芽,着生在枝条叶柄与茎之间的芽称为腋芽。顶芽和腋芽都有固定的位置,统称为定芽;顶芽停止生长而形成“驻芽”,驻芽与尚未活动的芽统称为休眠芽。不定芽又称为潜伏芽,是指肉眼难以发现的,隐藏在树F或根颈部树皮内的芽,通常情况下,潜伏芽常呈休眠状态,只有当茶树树于砍去一部分或全部时,剩余部分的潜伏芽才会萌发生长。人们常利用茶树的这种特性,采用重修剪或台刈的方法改造构冠,复壮茶树。
芽的大小、形状、色泽以及着生茸毛的多少与茶树品种、生长环境、管理水平有关。一般对绿茶品种来说,芽叶重、茸毛多、有光泽的,是茶树生长健壮、品种优良的重要标志。叶是茶树重要的营养器官。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质主要是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叶片也是茶树蒸腾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因此,叶片在茶树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栽培茶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采收幼嫩的芽、叶和茎。生产实践中,必需处理好采茶与留叶的关系,做到既要采茶能多收,又要留叶养好树,实行合理采茶茶树叶片是不完全叶。完全叶在植物学上是指包含叶柄、叶片和托叶的叶。茶树的叶片只有叶柄和叶片,但没有托叶,所以为不完全叶。茶树叶片在枝条上为单叶互生,着生的状态依品种而异,有直立的、半直立的、水平的、下垂的四种。在同一枝条上,上部新生叶较直立,随叶龄增长,自上而下,叶片渐趋平展。
七、茶树的幼苗期都有哪些特点?
从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到第一次生长结束形成驻芽,为幼苗期。这段时间,大约经过4~8个月的时间。茶籽播种后,吸水膨胀,茶籽内(主要是」叶)的贮藏物质,趋向水解,供给胚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种壳胀破以后,根首先生长,并向下伸展。这段时间,由于胚芽尚未出土,它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主要来源是依靠种子中贮藏的物质水解供给的茶苗出上后,鳞片首先展开,然后是鱼叶展廾,最后才展开真叶。这一阶段,茶苗出土后,叶片很快形成了叶绿素,根系又从七壤中吸收营养元索,这些茶苗自身就可以进行同化作用,制造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有机物质。地上部分的生长速度加快,但此时地下部分的根系生长仍然优于地上部分,向土壤深处伸展,从而可以吸收较深层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所以这一时期除了对水分、温度和空气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求+土壤有丰富的养分供根系吸收。目前,由于无性系良种化的推广和微繁技术的不断完善,扦插苗已成为农户发展茶园生产的首选。茶树的一部分离开母体后,能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产生一个独立生活的植株。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将茶树的茎叶拿来扦插。扦插苗在生根以前主要依靠茎、叶中贮藏的营养,发根后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幼苗期的茶树容易受到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特别是高温和干旱,茶苗最容易受害。由于此时期茶苗的角质层溥,不耐强光,根茎细弱,芽叶量少,转化积累有机物质的能力弱水分容易被蒸腾,同时根系伸展不深,直根系吸收面积小,一旦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就容易发生生育机能减弱,并导致地上部茎短、叶小、发芽能力差,地下部根系分布区小、吸收力弱,轻者生长缓慢,难以进入采摘投产期,重者会出现枯死。因此,茶树的幼年期是一段适应自然环境较差时期,也是需要重点培育的时期。在栽培管理上要适时适量地保持土壤有一定的含水量。
八、茶树在幼年期都有哪些特点?
当真叶展开3~5片时,茎顶端的顶芽,形成了驻芽,开始第一次生长休止。从第一次生长休止到茶树第一次开花结实,历时3~4年,称为幼年期。幼年期时间长短与栽培管理水平、自然条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阶段是茶树生理机能活跃的时期,根系和地上部迅速扩大,营养生长十分旺盛。因此幼年茶树,孕育花蕾少,落花、落蕾多,即使是4年生幼年茶树结实也不多茶树幼苗在正常的培育、修剪、采摘下,经3~4年后,它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进入旺盛期。茶树这阶段的形态发育特点是,山单轴分枝发展为合轴分枝。
在修剪的情况下,其分枝层次可达12级以上:根系也由直根系发展为分枝根系类型。因此,地上部树冠覆盖度增加,分枝茂密,树姿开张,结构逐渐固定:地下部根系的深度与幅度超过地上部,根深叶茂,开花结实渐趋高峰,茶叶品质、产量迅速提高,茶树廾始进入定型阶段。这时相应的栽培技术,应以建立宽阔的树冠和强大的根系为主。茶树幼年期是发育价段生命力蓬勃上升的时期,此时对自然坏境的抗逆能力也强,较容易培养成高产优质的树冠。研究表明,幼年期的茶树,地上部的枝干和地下部的根系,均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其各个器官的细胞分生性很强:能够产生快速的分生作用。所以在这个时期应采取必要的栽培措施进行人为控制。茶树的幼年期是有关栽培措施重点培育时期,尤其是修剪技术,是促进其快速达到高产优质不可缺少的堆要措施。
九、茶树在成年期都有哪些特点?
茶树自定型后至第一次出现自然更新为止,为茶树成年期。这一时期内,茶树生长极为旺盛,开花结果达到高峰,同时,茶树对肥、水及光、温等条件的要求也更为迫切,这是茶树生中最有经济价值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茶树特征是,树冠分枝密集,芽多而密,花果增多,生长发育旺盛。因此,栽培管理的任务是要尽量延续茶叶高产优质年限,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为此,要特别注意肥培管理,加强茶树营养,合理修剪,防止病虫危害,保持茶树旺盛生命,使茶树成年期持续年限达到20~30年,甚至更长。
茶树的成年期,不仅是主要投产时期,而且也是较旺盛的生长阶段。此时茶树的株丛,枝干和根系均很强壮,生产总量多,吸收同化面积大,积累有机物能力强。但是由于经过多年的连续芽叶采摘后,树冠面上的细弱分枝渐多,“对夹叶”大量出现,顶梢的休止芽也提早出现,故而会导致产量和品质逐渐有不稳定。所以为了提高茶树成年阶段的生活力,延长其持续丰产期,在保证营养条件下,运用适当的轻、重轮回修剪措施,更新树冠顶部衰弱枝梢,推迟休止芽的出现期。
十、茶树在衰老期都有哪些特点?
茶树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势渐趋衰退,这一阶段称为衰老期:主要表现为树冠面上新梢节间缩短,芽叶变小,“对夹叶”大量出现,“鸡爪枝”与枯枝不断产生,从而促使下部枝条与根颈处的潜伏芽前发,“地蕻枝”相继生长,逐步取代衰老技,开始出现“自然更新”现象,同时地下部根系亦开始萎缩、更新,侧根与吸收根减少,吸收水肥的营养面渐小,根颈处陆续生出不定根群,分担茶树衰老根系的吸收功能。这阶段茶树外貌逐渐呈现衰老状态,如枝干灰白光滑,着叶稀少,生机衰退,落花、落蕾增多,产量品质明显下降茶树的衰老期,不仅地上部枝梢衰弱,发芽能力差,“鸡爪枝”和“对夹叶”大量形成,采叶量大幅度减少,而且地下部根系老化,主根量大,侧根量小,吸收转化力弱。在茶树的衰老期,尽管如何加强养份供给以及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由于自身生长力弱,也难以达到持续丰产优质。
所以对于衰老期的茶树,应进行地上部和地下部综合改造,才能使之返老还童,重新进入高产优质期。通常对于老年期的地上部分改造,按照茶树衰老程度,运用重修剪或台刈措施剪掉那些衰老细弱枝条,促进重新萌发粗壮的新梢。对于地下部的根系改造,一般是采取深挖改土,增施各种营养元素,给茶树根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促使大量萌发新的根系群,更新老化根系,增长茶树吸收转化能力,使地上部和地下部同时重新展现旺盛的生机。此后经一定年限或人为的多次修剪、采摘、培育后,再次衰老,又进行第二次更新。如此往复循环,经多次更新后,复壮效果锐减,新生枝越来越少,复壮间隔的时间亦愈来愈短。当经过反复人为更新,即使加强肥、水等培育管理,也无法增加产量时,则应挖除老茶树,进行换种改植,重新建园。
十一、茶树的根系及茶树的茎都有哪些特性?
茶树原产于我国,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11ia)、茶种(CamelliaSinensis)植物。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茶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植物学特性。了解茶树的植物学特性,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是科学运用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优质、高产和高效栽培的理论基础。株完整的茶树,通常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大部分。地上部分由芽、叶、茎、花、果实等器官组成,又称树冠;地下部分由长短、粗细和颜色各不同的根组成,又称根系。连接地上部与地下部的交接处,称为根颈。茶树的各个器官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彼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
茶树根系担负着固定植株、吸收运输、合成、贮藏营养和水分以及气体交换等主要功能。茶树根系由主根、侧根、须根(吸收根)和根毛构成。茶树种子的胚根生长形成主根,实生繁殖(种子繁殖)茶苗主根明显,而扦插繁殖的茶苗则没有明显的主根。侧根着生在主根上,大致呈横向生长,多数分布在20~50厘米土层内。主根和侧根分别呈棕灰色和棕红色,寿命较长,主要用来固定茶树,并将须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营养输送到地上部分。须根,又称吸收根,呈白色透明状,其上密生根毛,吸收水分、无机盐和少量CO2,寿命短且不断更新中,未死亡的则发育成侧根。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依树龄、品种、种植方式与密度、生态条件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而有异。吸收根一般分布在地表下5~45厘米土层内,集中分布地于表下20~30厘米的土层内。茶树根有趋肥性、向湿性、忌渍性和向上壤阻力小的方向生长的特性,故有时根系帽度和深度不一定与树冠幅度和高度相对应:根系分布状况与生长动态是荼园施肥、耕作和灌溉等作业的主要依据,“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揭示了培育好根系的重要性。
茎是茶树与叶、花、果联系的轴状结构,包括主干、分枝和当年生的新枝。主干和枝条构成树冠的骨架,担负着输导、支持和贮藏等作用。自然生长的茶树按照茎分枝习性的不同道常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三种类型(如图5-2、5-3、5-4)。乔木型茶树,植株高大,主干明显,分枝从主干上部抽生,多为野生,抗寒性很弱,云南省的普洱、西双版纳和临沧等茶区有大量的乔木型野生茶树和古茶树分布;半乔木型茶树植株较高,虽然有明显的主干较,但分枝部位距地面较近,在我国华南和西南茶区栽培较多;灌木型茶树植株比较矮小,没有明显主干,枝干大多从靠近地面的根颈处长出,呈丛生状态,耐寒性较强,适宜在我国江北和江南茶区生长。树冠形状因分枝角度不同而分为直立状、半开展(半披张状)状和开展状(披张状)三种。主干系指根颈至第一级侧枝的部位,由胚轴生育而成。着生叶片的茎为枝条,是由叶芽发育而成,初期未成熟的称为新梢,新梢发育木质化,由青绿变浅黄到红棕,即称为枝条。枝条老化由浅灰色进而呈暗灰色。由主干上长出的侧枝称一级侧枝,从一级侧枝分生出的侧枝称为二级侧枝,依次类推。茶树分枝有单轴和合轴分枝二种形式,自然生长的茶树一般在龄期呈单轴分枝,以后转为合轴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