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PUER10000问 >
茶道与禅道又有什么关系?

    茶道与禅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茶事以禅道为宗,一切茶事所用,皆不异于禅道。住持请斋、请茶,乃是禅寺常有的礼仪。


    禅僧在禅寺中吃茶,是一件礼仪繁复而又严肃的事情,吃茶是一种严格的禅修工夫,是禅门行、坐、语默、动、静当中,众多“借假修真”的媒介之一,这是禅门茶道的特色。所谓茶道,在心非在术”,在术而非在心。“心、术并行处,常显一味也”茶道必须“道心”与“茶术”合一,不可偏废。历代茶书大体偏于术而略乎心,所关心的不是茶的修心,而是茶的养身。肉体性或物质性的“身”,重于心灵性或精神性的“心”,显然是中国历代茶书的特色。所重视的,不是茶“心”,而是茶“术”,因此,不管是茶叶、茶具的产地,或是茶水的来源,都相当讲究。对于茶树产地、茶叶种类、制茶技巧、茶具好坏、茶水优劣、泡茶方法等关于“术”的事情,说之甚详;但对如何在喝茶品茗当中修“心”,甚至在什么环境、以什么心情吃茶品茗,却往往略而不论。受到上述这些有术无心的茶书影响,“茶道”大体也是停留在有茶无道的阶段。但从“心、术并重”的茶道标准来看,“重术轻心”固然不对,“重心轻术”也是一种缺憾。“心术并重”、茶禅合一的茶道,是热爱不完整、不均衡、残缺不全而且平平凡凡的事物,也是安于孤独、寂寞的脱俗心境。不完整的东西,不均衡的事物,半缺不全的茶具含有无穷妙味之特性。而且从不满或不足的缺陷状态中得到满足感,认为已足够,没有求他心。这种人称佗茶人,有脱俗化的特点。但有些茶道过于重视禅门规矩,以致束缚了禅的活泼性和洒脱性。

 

    从吃茶的禅门教条,彻底解放出来,要到宋朝以后所开展出来的“平常心是道”的禅茶。平常心是道’的首倡者是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所谓‘平常心是道’,也就是‘不起心造恶修善,亦不修道’的禅法。是指一种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内心保持平静(无造作、无取舍)、平等(无断常、无凡圣),而不刻意修行的禅法。在禅门茶道中所关心的不仅是茶的养身,也包括茶的修心,开展出深刻、广大而且感人的吃茶哲学,并曾激发出无数浪漫美妙的诗歌和艺术,也曾吟咏出令人回味的片段哲思。所以禅门艺术大多表现七种特质:不均齐、简素、枯高、自然、幽玄、脱俗、静寂。茶、禅合一的茶道,也是一种禅门艺术,自然合乎这七种特质。禅道既不是‘妄觉’的‘知’,也不是‘无记’的‘不知’。‘任运自在’而又‘不修道’,刻意修道即往往乖离所修之道。依照‘触类是道’的禅法,内心深处最为秘密、珍贵的禅道,就是外在于庭院里的一棵树等万类,这是依照‘佛性’遍一切处,或‘三界唯心’。‘三界唯心’的意思是:全宇宙(中的万类)都是唯心所造的道理,外在的‘境’即是内在的‘心’,二者并无区别。禅门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偈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它告诉我们,只要‘无闲事挂心头’(平常心),那么,任何时地都是修道的好时节。


    古代的高僧大德们最早将禅平等、真切、精微而又空灵的精神贯注于茶道中,并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和作用。据说圆悟克勤禅师曾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并给了茶一种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的一种文明并指导人们思考着生和死、心和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由此,一碗茶水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我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在一年四季变化的大自然中,成片的茶树永远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人们在一叶一芽中看到了希望,得到当下的宁静,这就是一种禅意。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7-1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