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壶的风雅——不务妍媚朴雅坚栗
说起茶壶就不得不提
宜茶性能最佳的紫砂壶
紫砂泥世间独一无二
只有宜兴方可出产
紫砂泥烧制的壶
胎体会生成“双重气孔结构”
此结构的产生
使得紫砂壶具有良好的
吸附性能和透气性能
吸收茶之香味
并较长时间地保持茶的味、香、色
用的越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润
沏出的茶也会越发馥郁芬芳
这些特质使得紫砂壶备受茶人青睐
紫砂陶起源于何时?
这个问题到目前还没个明确定论
但一般说法是始于北宋
北宋文人梅饶臣
在《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其中的“紫泥新品”就被认为是
紫砂陶在茶文化殿堂的最早记录
这虽是紫砂泥所作的器具
但与今日的紫砂壶形式仍存在差别
只能算作紫砂器在宋代起源
 
元代,宜兴紫砂壶未见发展
唯在明代文人蔡司霑的《霁园丛话》记有
“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
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
知为孙高士遗物。
每以泡茶,古雅绝伦。”
这是迄今关于元代紫砂壶
唯一文字记录十分珍贵
文中所提的“孙高士”
为孙道明,元、明之际的隐士
早期紫砂残片(宋元时期)
到了明代,紫砂壶开始发展兴盛
正德年起,以供春为代表的紫砂壶艺人出现
紫砂壶艺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到了万历年间,紫砂名工辈出
紫砂壶的三大壶式
筋纹型、自然型、几何型具有上佳作品问世
在紫砂壶制作上
沉淀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文人气息
这一时期的紫砂壶
造型浑厚,比例协调
“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
是当时以时大彬为代表的壶艺家所崇尚
 
到了清朝
紫砂壶的发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康雍乾三朝是紫砂壶发展重要时期
宜兴紫砂受到皇室的极大重视,成为贡品
品种繁多,紫砂壶形制多彩,工艺精湛
泥料配色也丰富起来,以朱泥、紫色仍为主体
雍正对宜兴紫砂壶的美妙造型
泥色天然之美产生浓厚兴趣
乾隆一生嗜茶,讲究品饮
每每出行都随身携带宜兴专门定制的
成套茶壶和茶叶罐
此时最著名的紫砂壶大师是陈鸣远
壶式讲究自然天趣,壶体上镌刻诗铭
是最早在紫砂壶上镌刻诗铭的艺人
嘉庆、道光年间
紫砂壶形制装饰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场变革由文人参与紫砂壶设计而引发
首倡者为嘉庆时,溧阳知县陈鸿寿
后继者有道光时,瞿应绍、邓奎、宋坚等文人
紫砂壶的器型变为以几何体为主
壶体上装饰线条简练
光洁面积扩大,以便文人应喜好刻画装饰
 
清代,紫砂壶发展至巅峰
形成了三大泾渭分明的风格
一是传统文人审美情趣风格
这一风格主要讲究壶的内在气质
二是富丽豪华,明艳精巧的市民风格
这一风格壶面绘有各色山水花鸟
配有各种明艳的釉色搭配,镶金镶银
三为贸易外销风格
随着茶叶对外的贩运
少量紫砂壶也传到国外,引起欧洲人的兴趣
为了满足外贸审美需求
会包金银边,加制金提梁等
 
清末至民国初期,宜兴紫砂壶又一次复兴
这一时期的紫砂壶壶式沿袭清代
较为注重刻画雕饰
饰纹盛行摹刻名画、书法、碑版等
素材多来自《金石索》等古彝器及石刻拓本
这一时期的紫砂艺人,善于仿古
在1911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
宜兴紫砂陶行业局面繁荣
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
宜兴紫砂十条龙窑有七条
被日寇和国民党军改筑碉堡
厂房全部被毁
许多老艺人在贫病交困中死去
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
 
自20世纪50年代起
宜兴紫砂业开始恢复发展
因战事流散于各地的紫砂艺人
被政府组织起来
于1954年成立蜀山工场紫砂生产合作组
开始招收徒工,紫砂壶艺队伍壮大
“文化大革命”之时国内文化系统无一幸免
茶具属于消费高雅艺术品,自然遭受冷落
 
“四人帮”遭到粉碎后
紫砂壶的外销市场不断恢复
紫砂壶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机
1976-1981年
紫砂壶迎来明清以来的一个新高峰
恢复了对名人名作精品的珍重和宣传
当代许多紫砂壶大师的作品
被工部及故宫博物院收藏
许多人对宜兴紫砂壶产生浓厚兴趣
以至于在港台、东南亚等地区
出现了紫砂收藏热
 
现代紫砂陶艺也是一种艺术创作
与传统紫砂的“千人仿一壶”不同
而现代紫砂陶强调原创及个性
现代有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一为壶形紫砂陶艺
有些壶形紫砂陶艺保留了壶身、壶把等基本结构
器形做了很大变形,更新颖
突破使用功能限制,强调壶形的思想寓意
二是非壶形紫砂陶艺
器形可是瓶罐盘碗,也可是几何形
或为更抽象的形体
越是器形简练的作品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
及陶艺家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受越是深厚
在欣赏把玩之余,能有所感所悟
 
作者: 兮浅
日期:2018-06-0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