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人人都想买好茶,到底何为好茶?何为“适合自己的茶”?
茶者,人在草木间也。由此观之,谈茶怎能离开人?茶因人而生,随人而变,而人们在永不停歇的脚步中,寻找着人、茶、自然的交融。你也许无法想象茶的包容,那些不同的风俗、文化、信仰、竟然在小小一杯茶中,便能得到奇妙而又和谐的融合。
 
这些年,茶友品茶过程中听到最多,最任性的一句话莫过于“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其意思是:我自己觉得好的茶才是真正的好茶。仿佛,懂不懂茶无所谓,好茶与否的标准本就根植于每个喝茶者的内心。
 
但事实上,每一个开始对喝茶感兴趣的人,却总是急切于跟资深茶友们交流。无论是喝到一款第一次接触的茶品,还是一款早已习惯了的茶品,他们都会期待着从交流中找寻可以消化的认知,或为了印证自己的习惯判断,或为了获得更多辨识好茶与否的经验。
 
如此以来,他们的行为指向又似乎跟其嘴边挂着的“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的逻辑不相符。面对他们这种纠结的表现,我通常半开玩笑地说到:一款茶,是否适合于你,只有你自己知道,我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你咨询我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跟学习其它知识一样,辨识好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给“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一个更加笃信的理由,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好茶与否的标准”真正根植于自己的内心。显然,要懂得何为“适合自己的茶”是需要学习的,并非只要你愿意喝,好茶与否的标准就会已然于心的;显然,学习那些千百年来被大家普遍认知的关于好茶辨识的规则,才是让好茶与否的标准了然于心的唯一途径。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68岁时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也一语道出了儒家修行的六个重要阶段:止,定,静,安,虑,得。其中的逻辑关系如《大学》书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以为,这番话的重点在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逻辑。矩,规矩也。意思是,一个人只有真正了解规矩,才懂得敬重规矩,才可以行走在规矩之上感知真正的美,才可以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随心所欲地构建新的规矩,新的美。
 
纵观人类一切决定社会进步的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知识的积累从古至今,我们学习的越多,我们“从心所欲”的念欲就越强。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阶段有大专、本科、研究生之分,所有的高等教育结果有学士、硕士、博士之别的道理所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决定不同的学习结果,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习茶亦如此,一个品茶高手往往是睿智且懂得美感的茶者,他们不但有情趣和能力建立起非常真实有效的“实用知觉经验”库,有智慧和耐心去明白好茶之所以好的科学逻辑,而且他们有着区别于常人的近乎偏执的美感追求。”这里的“睿智”是需要学习来造就的,而学习的结果就是建立有效的“实用知觉经验”库;这里的“近乎偏执的美感追求”就是“从心所欲”的念欲,而“从心所欲”的结果就是沉淀新的合理的认知。
 
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阶段,也是每一个热爱品茶者必经的阶段。我们只有学习了,了解了关于好茶的规矩,才可以建立起对好茶认知的笃信,才能更清晰地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茶”的实用知觉经验库。
 
为了真正懂得何为“适合自己的茶”,请“从心所欲,不逾矩。”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5-08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