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古代制茶严把清洁关值得深思,现代制茶的产量与质量如何平衡?
这几天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的新闻铺天盖地,虽然有一些负面情绪,但多数人都是认同的,因为人类对地球这个居住空间的洁净有着本能的要求。
 
其实,人类不仅仅对空间有干净的要求,我们的古人在茶叶制作上也有着严格的控制:
 
涤芽惟洁,濯器惟净。
 
这是《大观茶论》里制茶篇的前两句,意思是洗涤芽茶必须清洁,制茶器皿必须洁净。
 
古时候并没有质量监督部门,产品也不需要质量证书,一切以产品是否受到喜爱从而好卖为目的。
 
如果在泡茶喝茶时被发现一些不是茶叶的东西,例如粗梗、杂物,那么多半是在加工过程,制茶师傅没有做到足够的洁净,这样的体验会让买茶的人不高兴,下次怎么还会去买你家的茶呢?
 
古代的制茶要求逻辑便是如此简单直接:好喝的茶就好卖。于是,除了工艺到位,赵佶皇帝在制茶的开篇首先提到的就是干净,每一个环节做到清洁,连器皿也得洗涤干净。
 
这些工作必定加大制茶师傅的工作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茶叶的生产量。
 
每天采摘下来的茶青都必须及时加工处理,要保证从萎凋、杀青、揉捻的每一步都洁净,势必在加工数量上有所删减,而古人懂得孰轻孰重!
 
再看看现代制茶的情况,包产到户40年的事实,形成了茶农拥有自己的茶园,大部分茶类的初制便是在千千万万家小茶农手里完成的。即使有些茶类是由大品牌工厂收购茶青,采摘以及茶青的运送还是由茶农完成。
 
茶叶加工不落地,保持茶青的洁净,这个要求放在有些茶农这就显得有些不切实际起来。每天能生产多少量似乎是更为重要的指标。
 
当然,大厂或者采购商收茶时,是根据不同品质出价的,但,没有哪一个厂或哪一个茶商会追问,你们家茶青是否全程都不落地?
 
品质,只是青叶的品相,或者毛茶的口感。
 
记得在2017年,在石寮村张师傅家学做茶,感受到了他那种对茶发自内心的的尊重,他家的茶青真的全程不落地:青叶采摘回来后,放在大布块上萎凋,每一次需要翻叶片时,张师傅特意换了一双软底布鞋走进去,这双布鞋是专门用在翻茶青时穿的。
 
当时我就十分惊讶,因为大多还算讲究的茶农,脱鞋光脚走进去已是不错的了,这脱鞋穿鞋的麻烦,在繁重的做茶日子里,显得是如此珍贵。
 
我好奇询问张师傅,为啥他不嫌麻烦?他只是轻轻说一句:茶干净更好喝。
 
这种朴素的敬重自然的态度,从萎凋到摇青,杀青,张师傅家的茶从不会直接落在地上,结果也是明显的,他家每年的产量只有其他家的三分之二。
 
我收茶这么多年,遇到张师傅这样的茶农少之又少,他们出于对茶叶一份朴素本能的尊重,从而减少产量的态度,与古人不谋而合。
 
如今现代器械制茶普及,也是茶业发展的必然,机器的技术并不一定会影响茶叶的品质,虽然很多高大上的顶级茶,还是标明它是纯手工,也表明它是慢慢用心做出来的。
 
产量与质量的平衡,其实并不在是否使用机械化加工,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待机器的态度。
 
倘若能从洁净这个最起码的标准来对待机器,量产茶叶是进步的必然。
 
好几次在某品牌厂里,看到摇青机里青叶塞到爆满,还在杀青桶的入口看到许多杂物。
 
听一位朋友说起他在云南的经历:因为古树茶青价值较高,他全程监督采摘,萎凋,都很满意,在杀青的时候,刚好前面一桶是别人做的茶,杀青温度设置有点高,取出茶后,杀青桶里有一股不舒服的气味。他本能想要清洁一下杀青桶,而工厂老板一脸不耐烦催着赶忙上桶。
 
结果可想而知,这么珍贵的一批茶,就毁在了这个环节,最后加工完毕的生茶不是不能喝,只是原本五位数的价值,只值为三位数了,朋友性情中人,直接贱卖回家,但倘若他人人心不蛊,依旧卖你五位数如何?
 
量产,是现代制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那就是收益啊。然而,如果不能对自然心存敬畏,单纯的追求数量,我们现代人不是还比如古人吗?
 
庆幸的是,在很多绿茶现代化加工厂里,全程不落地与量产茶叶成为基本常态。我们这越来越多大企业也开始在注重品质的前提下追求产量。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7-0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