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喝茶有哪些误区?
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
 
的确,会喝茶的“工夫”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相反,这是一种需要“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
 
不过,“感觉”固然重要,但习茶路上我们如何避免入各种“坑”亦是每一位习茶人的必修课。
 
好了,话说回来。
 
以下这六个被部分资深茶友们戏称为“习茶六坑”的常见“误区”,你知道几个呢?
 
第一坑:喝茶百利无一害。
自从茶圣陆羽的不朽名著《茶经》问世以来,千百年间,“喝茶有益身心健康”的共识深入人心,上至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贩卒走夫。
 
关于喝茶的好处一抓一大把,譬如:降三高、助消化、提神、减肥、美容……等等。
 
但,习茶之人需明白第一点便是:喝茶并非百利而无一害。
 
喝茶的姿势、方法、时间、用量等不对,同样会适得其反。譬如:饭前喝茶伤胃、喝浓茶易失眠……等等。
 
第二坑:想怎么喝就怎么喝。
唐代诗人卢仝作《七碗茶歌》流传至今,诗中十分形象地谈论了喝茶时的先后不同感受。
 
很多人便以为喝茶就是这么的自在顺畅,这么的随心所欲。
 
这便是习茶之人必须明白的第二点:喝茶也需章法分明、张弛有度,并非想怎么喝就怎么喝。
 
譬如:三分水七分茶、每种茶都有自身的最佳品饮期。
 
第三坑:茶越贵越好。
说到这点,也许很多茶友会来打脸。
 
你没有说错吧!不是说“便宜没好货”,“一分钱一分货”,“按茶质论价”吗?
 
当然,好茶自己会说话,真正上品的茶叶价钱自然不差。
 
但,这也正是习茶之人必须明白第三点:喝茶毋须“唯价格论”,茶并非越贵越好。
 
这只适合“土豪”,剔除市场炒制因素,我们应该在不断精进习茶过程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成就自己于万茶中精选物美质优好茶的功力。
 
第四坑:茶越嫩品级越高。
受明前绿茶的“熏陶”,长久以来,很多人往往觉得茶越嫩,品级会越高。
 
事实上,这只是针对绿茶、黄茶,以及部分红茶、白茶而言,对于乌龙茶、黑茶类并不适用。
 
茶叶品级高低,茶叶原料鲜老程度是第一要素,但并非越嫩越好,还需结合不同茶类工艺。
 
所以,习茶之人需要明白第四点是:越嫩的茶并非就一定是好茶。
 
第五坑:茶越老越值钱。
近年来,在老普洱、老白茶等老茶掀起的一股“老茶风”的推波助澜下,很多人认识到了老茶的品饮及金融、收藏价值,开始有意无意地储存茶叶。
 
但不得不说,还是那句话,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并非所有茶类都适合储藏当老茶。有些茶叶,例如绿茶并不耐储藏,放久了,香气滋味大幅度下降,并且没有后期转化空间。
 
毕竟,茶叶不像黄金那样,能够长期存放而“面不改色”,储存过程中变数极大,加上每个阶段的市场导向与偏好不尽相同,老茶的市场价值是个未知数。
 
所以,作为习茶之人需明白第五点是:茶是否越老越值钱,还是平常心对待为好。
 
第六坑:看名气喝茶。
有些茶友喝茶从来不看产地、品质等级、性价比等,只注重名气。
 
哪个名气大,就喝哪个茶。
 
一听说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大红袍、马头岩肉桂……就浑身来劲,精神抖擞;而一听说喝的茶名气不甚大,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顿时索然无味。
 
这是典型的“唯名气论”。
 
所以,作为习茶之人需要明白第六点是:高手在民间,只要用心寻找,你会惊异地发现,一些小众茶真的是秀外慧中,让你有如获珍宝的惊喜感。
 
如此,再次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意来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还在于应学会如何避免入坑。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8-22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