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特征
茶为乔本或灌木本,有时高达9米,叶互生,常绿,椭圆或长圆形,叶尖锐,有锯齿,叶面光滑,有时叶背有软毛。成熟的叶暗绿色,平滑坚韧,长约2.5-30.5厘米,嫩枝多有软毛,且有博面尖的芽(白毫)。
花芽单生或丛生,自叶掖的侧芽长出,球形且松弛下垂,与花相同。花色白,有芳香,直径约2.5厘米,萼5一7片,为革质宿存,花5-7片,排成一圈,雄蕊多数合为一体下垂,花药为二室,子房有毛,三或四室,花柱平滑,有三四个长形雌蕊,茶的子叶细胞含有大量的油和其他物质,用来供给发芽胚体的营养。
果实光滑,褐绿色,直径约2.5厘米。有1-4个裂片,视其是否由一室或多室发育结果而定:每室有1-3粒种子,外表光滑,但带有沟痕,是其子房的结合点。种子暗褐色,直径大约为1.5厘米,球状或扇平状,光滑。在种子中有大油状片,两片为其子叶。分离时,幼叶与幼根可明显区別,发芽时更加明显。果实的果皮在种子成熟前,组织坚硬,呈绿色,成熟后变为暗褐色。
茶树的变种
如何正确分别茶树的变种,有多种不同的意见。变种本身具有易于变成中间形态的倾向,仅凭其细微的差异加以区分,在植物学上实在是没有多大的价值。在一般栽培茶树时,栽培者往往认为品质与普通茶树稍有不同,就是茶树的另一品系。这种观念,在商业上或许有存在的价值,但不足以构成植物学上的定义。因为这些品系往往没有充分固定的特征,作为科学上的品种根据。变种,经常因栽培上的选种而发展,具有固定的名称。
沃特举出茶树的四种主要变种,即:尖叶变种、武夷变种、直叶变种以及尖尊变种。尖叶变种又分为6种:(1)阿萨姆土种;(2)老挝种;(3)那伽山种;(4)马尼坡种:(5)缅甸及掸部种;(6)云南及中国种。直叶变种是一小丛茶树,据沃特所述,经常在印度的种子园中见到,随时开花结果,叶厚而坚切,长2.5-6.5厘米宽1.5至19毫米;很少有8条以上清晰的叶脉。沃特还讲到尖尊变种恐怕是供于制茶用的茶树中最具有热带特性的,它是一种新加坡及伯南茶树。
科恩?斯图亚特将四种变种或更多种类的分类系统,代替沃特的分类法,将其中最主要的阿萨姆标准型茶丛与中国种分别命名为阿萨姆变种及武夷变种,后者的名称曾为林奈斯所用,由以产红茶闻名的中国武夷山而来。他还发现在中国南部及西部一带的大叶变种及暹罗、缅甸掸部型的土种。
阿萨姆托格拉茶叶试验场前任化学师C.R.哈勒博士,在研究了科恩?斯图亚特最近的著作以后,将茶的四种变种之名定为武夷变种、大叶变种、掸部型变种以及阿萨姆变种。武夷变种(中国茶)是种小而粗的茶丛,枝条很密,叶小而硬(长度在7.6厘米以下),有不明显的叶脉25.4至35.6厘米对,叶芽通常为紫色,树丛开花繁茂。大叶变种形状如中国种,但树身较大(约高4.6米),叶也长达15厘米,叶面有8至9对叶脉,也不明显。掸部型变种至今还没有拉丁文名称,明显与阿萨姆变种相近,树高4.5至9米,叶面有10对左右的叶脉,顶端尖锐,叶形比其他品种更接近于椭圆,叶边有小西密的尖锐。阿变(土种)在野生状态下可高达9米,枝条比较稀,有大向且顶端尖的叶(15至30厘米),侧脉为10至16对,非常明显,因此在叶背形成明显的沟,花少而且不集中。
还有些植物学家认为阿维兰热·德罗里话(1715-1796年)所定名的广东变种也非常重要,这种变种高约1.2米,枝条很密叶为指针形,有锅营,平滑面较厚,很短,花单生,果实三房及三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