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壶和懂壶,是两种境界:玩壶的人多,懂壶的人少。但玩壶,比懂壶简单多了。壶友们每一次路过仿古装修的茶馆、茶具店,总会被里面的茶具吸引停驻。
想走进去观摩,又怕热情的店员拉着你就要推销产品,更怕坐下来看壶时“笨手笨脚”的姿势引得他人窃笑。于是叹了叹气,还是自己回去摸索着玩壶吧。吃药了下次多长点心,买到物有所值的也得意一下。
懂壶,到底难不难?
《宜兴紫砂珍赏》、《砂壶汇赏》、《宜兴紫砂传统工艺》,这些书都在讲壶的知识,更是恨不得你用一本书的知识和时间,就成为玩壶的高人。有紫砂壶相关知识的整理是好事,有学习壶知识的心更是好事,但万万不能因为心急坏了好事。
那些代代相承的制壶大师,他们从幼年在泥凳上玩耍,到不惑之年扛起制壶的重任,他们一生的辉煌经历,不是一本书就能记载的。那些把壶带进实验室的研究者,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剖析紫砂材质的特殊结构,让人们领略到紫砂壶泡茶的独特好处,开拓更广的使用领域,他们一身的学术研究,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解释清楚的。
可是,这些真正的玩壶高人,耗费了一生的精力与茶打交道,都不敢说:“我是懂壶的人。”那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懂壶?
一,品壶不是评壶,知而不论才是懂
如果在你面前有一群人,他们围坐着讨论一款壶:“这个泥料手感不对!”“不,应该是窑温没到。”“你们慢慢看,细节处理还是不错的。”
看完了,他们开始研究壶把、壶嘴:“这个壶把太高了。”“壶嘴太短,出水不够爽。”“架子不行,没有味道。”
我们不是专家学者,平日里品壶不必抱着评壶的态度,什么样的壶型都有可能看到,能辨明自己喜欢的壶型就好。知壶味却不论壶,才是真正的懂。
二,懂壶,就要把壶当作一位挚友
就像我们自己选择的家人,出生在世,家人是你无法选择的血缘关系。而朋友,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因为他们的善良、仗义,让我们愿意参与彼此的生活。
壶,其实也是这样的。我们因为它的泥料、壶型甚至情怀,选择了忠于这一款壶,就像真心对待好友一般,用心品味它。
朋友们总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他们善良、直率、低调,也会带点小脾气,一些小缺点。这些鲜明的个性彰显了每个人的独特,越是生动的灵魂,越是真实。
如果你把紫砂壶当做朋友,那不论它是乡胚,还是精工巧制,都是它的品性。学会去欣赏这位“朋友”的个性,去接纳它的好坏。
接纳朋友,是不在乎他外貌、地位的,所以品壶绝对也不能抱着“只有好壶才值得藏”的想法。当抱着欣赏的心态去品壶,你才能更客观地评价不同的壶型,不为心里的好恶干扰;当有充足的经验去评壶,你才能在边品边收获更多滋味。如此心态对壶,便可称为懂壶。
三,玩壶最高的境界,其实是不懂
到了懂壶的境界,再深入一层是懂了天下所有的壶,每一种都能说一道二吗?刚好相反,我们更需要一种“不懂壶”的姿态。壶看多了,总有一天到达一种饱和的状态,每个壶型代表人物都了然于心,每种泥料都熟练泡养。这时候你或许可以自称是高手,但也易失去对壶的新鲜感,你的茶盘满了,玩壶的乐趣也满了。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壶人,到这一步,反而谦虚起来,抱着一种“不懂”的姿态玩壶。
每一款的味道都不一样,每一次的泡养都有新的探索。用下一次的尝新与“懂壶”的经验碰撞,是颠覆你的审美,还是惊艳你的手感?因为你承认“不懂”,所以更有继续玩壶的动力。
欣赏着不满的茶盘去期待下一把的泥料造型;看明白一把壶又馋着下一把壶包浆后的样子;追了这一季的壶中天地又盼着下一季会出现的新样。
因为不懂,成为了玩壶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的玩壶人,是幸福的。
懂壶,不是玩壶人最终的追求,看的壶越多,越持着“不懂”的心态,你才能真正体会玩壶的乐趣。玩壶不用速成,别着急,每一把有每一把的乐趣;玩壶不是比赛,不求满分,每一次都收获自己的体验。
爱玩壶已经是最好的初识。懂,是我们认识了壶味;不懂,是等着壶来认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