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学茶如何入手?
在我看来,学茶学什么只有一条:能分辨出来什么是好茶。
 
什么茶文化,茶保健,茶艺茶道,都是次要的。
 
这个“好”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品类的优劣排名。第二,适合的对象(自己或他人)。
 
我选茶也是依据这两点。首先看茶样品质,判断出合理的市场价格,卖家溢价过多就不买。再看适应的客户群,茶样要有鲜明的个性,不能有明显的毛病,比如苦、涩、酸。
 
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两方面的学习内容。
 
第一,了解基本常识。
 
基本常识包括:茶叶历史沿革,现代茶叶分类,茶叶制作工艺,主要茶类的主产地与现状。
 
有条件的茶友,可以亲赴原产地观看,会收获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大多数茶友只能看书。市面上的茶书很多,要么浮光掠影,牵强附会,要么过于艰深。
 
作者学养深厚,内容有趣不枯燥,知识深浅适中,这样的书才适合新手看,且能一看再看。
 
只推荐一本书的话,就是吴觉农先生的《茶经述评》
 
是述评,不是注解,说明吴先生是要和古代茶圣陆羽隔空对话,是平视,而非仰视。
 
点评《茶经》之时,将茶的栽培、制作、冲泡、贸易等娓娓道来,不是系统而枯燥的教科书,让人不知不觉中明白了古今差异,还对现代茶业有了清晰的认识。
 
吴老的语言像水一样,即使论及其他学人相异的观点,也仅是提出疑问与证据,绝不讥讽嘲笑,一派大师相。
 
相比而言,其他茶学权威的书和文章,或多或少带有火气和匠气。
 
看完这本书,就会对茶史,制茶工艺,茶叶现状、茶叶化学,有比较高屋建瓴的认识。
 
除了看书、去原产地以外,最重要的是多尝试,增加自己的品饮经验。
 
自己的口感很重要,除此之外也需要考虑茶类的特点以及行业共识。
 
茶类特点比如以香气而言,白茶当然比不上白芽奇兰、漳平水仙、铁观音等乌龙茶那般高扬,但新白茶的鲜爽清香,老白茶的浓醇滑润,就是其特点。
 
不能强求每个茶类都符合自己的口感要求。
 
行业共识是依据同一类茶的定价原则得出的口感标准。比如岩茶,为什么有的上万,有的只要几百块。抛开“物以稀为贵”的因素,肯定是因为做茶者、饮茶人在滋味上有相近的考量标准。
 
训练自己的口感,第一步就是要摸清楚这个“相近的考量标准”大概是什么?再看看自己喜欢的口感类型处于标准的哪个位置?这个位置对应的价格大约是多少?
 
然后积累品饮经验,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的位置,调整位置对应的价格。时间久了,就能清楚满足自己的需求,应该买什么价位什么种类的茶。
 
训练口感也有简单易行的方法:
 
同类茶,比如正山小钟,买高中低价位三种(多几种也都可以),再买三套同样规格的茶具,同时按同样方法冲泡,再同时品饮,比较差异。
 
同样方法是指每种茶的投茶量、水温、浸泡时间都一样。
 
可以按往常的冲泡习惯,也可以照专业评审的要求,3克茶叶,沸水150毫升,浸泡5分钟,综合评定香气滋味。
 
茶叶评审杯
 
我建议以自己的冲泡习惯为主。按评审的做法,常人受不了那么浓厚的茶汤。
 
清楚了解自己的口感要求,不但可以买到性价比高的茶,还可以调整冲泡方法,把原本不符合的茶,泡得更合自己口味。
 
比如有茶友喝了滇红金芽后留言说“泡出来的茶汤有点酸”,我得知他用沸水冲泡,而滇红是大叶种,出味快,沸水浸泡,茶汤就过浓酽。其实冷泡滇红香气与滋味保存得最好。
 
我建议他用90度左右水,即刻出汤。
 
白瓷盖碗适合冲泡所有茶
 
对于不熟悉的茶,第一次我一般会这样来泡:
 
(1)100ml左右盖碗,投茶5克。最好用电子秤,没有电子秤的话,要注意茶叶的密度。饼茶看起来一小块,其实挺重。散茶,比如寿眉,即使堆出盖碗,也许还不到5克。
 
(2)沸水冲泡,立刻出汤。根据茶汤的浓淡、滑涩情况,决定下一次出汤是否迅速。
 
淡了,就稍微泡几秒,或者出汤时盖碗合得紧一些,降低出汤速率。
 
浓了,就盖碗张开多一点,提高出汤速率。还不行,就降低水温。多泡几次,就能掌握这种茶的冲泡节奏,泡出相对符合自己口感的茶汤。
 
以此方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大量茶样,认真品饮并仔细分辨之间的差别,尊重自己的口感判断,但也充分考量茶叶本身的特点。
 
长久训练,必然会提高自己的敏感度,乃至可以判断茶叶品质与价格高下。
作者:佚名
日期:2020-07-0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