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源自于中国,古作“荼”。在历史的发展,茶一直是传统文化十分重要的一员,关于茶之文化也有许多相关文献流传于世,对中华民族的人性、情感、行为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明代许次纾著有一作,名《茶疏》,其中有一言:“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洹,缺一则废。”好茶、好水、好器、好火候,成就一杯好茶,亦为茶之技艺。茶艺、茶礼、茶境、茶之修身,为茶道。
茶道是在饮茶的基础上,经过时间的酝酿而成的精神与追求。茶道的发展亦牵动着茶具的演变,两者间的联系正如一句老话,“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茶具作为一个实体形态,它让人们可以从视觉上感受茶的美,它是茶道形成的重要因素,它让人们能看到“茶道”。因而茶具促成了茶道,茶道则又影响着茶具的衍变。
一、萌芽到兴盛的历经
1、 初见端倪的“茶”
饮茶一事,最初于神农氏起,《神农本草经》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有饮茶,自有器,然此时的茶具都算不得茶具,它仅是一些其他器具充作茶具,而非茶具专用。同样的,茶道于此时也尚未出现,茶对于当时的先人而言,仅仅只是一种可以饮用的食物而已。逐渐发展到了汉朝,才出现了少许茶具,在浙江就曾出土一批东汉的茶用瓷器,不过还是大多如东汉陶茶碗的器具依旧是饮与食混合使用。
到了两晋,出现了以茶待客的习俗,随之而来的便是茶具的正式出现,出现了应用于烹茶过程的一系列相应茶具,其茶碗为主要茶具,而后还有茶盏托。在这一时期,饮茶一事逐渐走入文人雅士阶层,出现了许多茶的相关诗文,如西晋文学家杜毓做了第一首咏茶的诗赋—《赋》等。由于茶自身的清新淡雅,被当下的文人结合其时下的文化特征以及各家学派的思想赋予了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茶道亦开始孕育。
2、 唐时“茶”的“法相初具”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唐朝出了一个茶圣—陆羽,他的著作《茶经》对于煮茶、饮茶、灸茶等的器具作出了详细的介绍,列了有将近二十多种,。茶具在唐代不再是两用的器具,而是作为茶事专用器具而存在。除了种类的齐全,茶具的用料质地也很是丰富挑剔。有竹、木、铁、铜等等用料,而后因瓷釉的洁净使陶瓷茶具成为主流,不仅有如冰般的越瓷,还有白雪似的邢瓷以及黄釉、黑釉等等。
如此复杂的茶具种类仅仅是为了让饮茶一事更加精进,对于饮茶的讲究,其因陆羽也在《茶经》中有所显现。在书中不仅有对于唐朝煎茶法的详细考究的描述,还有陆羽对于茶的自然与人文的概括,探讨了艺术背后的精神内涵,首创了茶道一说。饮茶在唐人看来,已经不再只是物质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追求。
唐朝的茶道讲究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道出了茶道的精神:“肌骨轻”、“通仙灵”、“两腋生风”,以及茶道修行的终极梦想:“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唐人认为茶不仅养生、怡情,还能修身养性,甚至更为执着的茶人觉得茶之得道,最终能羽化登仙。茶道的出现使唐朝的茶文化正式形成,也让人们产生茶具的需求,并且追求更加精致的茶具,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 “更上一层楼”,好上加好
五代十国期间,时局动荡,唐朝煎茶道便就此衰落了。而后的宋朝出现了新的茶道表现形式—点茶道,北宋书法家蔡襄的《茶录》对于点茶道有非常详细的论述,也奠定了点茶道的基础,这宋朝点茶道还讲究三点三不点。此外还有许多大家亦有撰写大量与茶道相关的诗文著作,如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等。名作如林,苏轼的《寄周安孺茶》、赵佶的《大观茶论》、陆游的《秋霁》等,推动着点茶道的发展,也使宋朝的茶道越来越兴盛。宋朝的茶人们更进一步的完善了茶道的精神内涵,追求自然、幽雅、清净,意在茶之清、和、淡、洁、幽、静。
点茶道的兴盛也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点茶讲究茶的白色茶沫与细腻,致使黑釉茶盏在当时最为流行,其中又以建州,也就是今福建建阳的茶盏为上品。对于宋朝的茶具,南宋的审安老人用传统写实的白描手法绘了《茶具图赞》,将当时典型的茶具作了详细的分门别类。在画中不仅以朝廷官员命名,还附有赞语,赋予了茶具文化内涵,更可看出其中的茶道精神。宋朝的斗茶不仅讲究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还包括了茶具的完备与精美,像是茶具的功能、外观、造型都非常考究。与唐朝的煎茶仅一字之差,在茶具上却大有不同。
二、后续的“返璞归真”
1、 新转折、新变革
不足百年的元朝,虽然茶道与茶具发展不大,但多少也有些变化。从一些文献史料中透露了宋朝点茶道走下坡路的端倪,内蒙曾出土了一幅元代壁画,名《烹茶图》,一些茶具的消失以及其它茶具的放置位置都能看出,除了点茶法外,元人也会直接用沸水冲泡散茶饮用。
明代,是茶道与茶具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起初还有如朱权般,著《茶谱》推广点茶法。然到了中期,泡茶道异军突起,来势汹汹,日渐风靡全国,有着十三宜与七禁忌,重其自然,意在返璞归真。文人张源在《茶录》中对泡茶道进行了详细又全面的阐述,并且对于茶道精神也有自己的概括:“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还有诗人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冯可宾的《岕茶笺》等,这些茶道相关的名家著作促进了茶道的发展,使泡茶道在明朝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新的饮茶风尚自会催生新的茶具出现,明朝的茶具相较前朝最为不同的,便是适宜冲泡的小茶壶的出现。小茶壶是为了适应明代的泡茶法,即散茶冲泡。
书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言:“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因而在明代最为流行的便是紫砂茶壶了。茶盏也同样不再是宋朝的黑釉为主,更多的是青瓷、白瓷跟青花瓷。且在盏上加盖,一盏一托一盖成为了当时饮茶不可或缺的茶具。明朝茶道的淡雅为上,也使人们在茶具的选择上,陶瓷竹木器具以及青花瓷、白瓷等更为钟爱。
2、 继承前人,持续发展
清朝基本沿袭前人的泡茶道,在原先的基础向前发展。于茶道,依旧是返璞归真,淡雅为其主格调。清朝文学家对于清朝的泡茶道亦又撰《岕茶汇抄》,虽大体取材于前人的著作,但也算是清朝泡茶道的汇总。总而言之,清朝的茶道在持续发展中,然无多少创新。
茶具在清朝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基本承明制。在当时的茶具界,最为出名的便是景德镇青白瓷制茶具和宜兴紫砂陶制茶具了,江湖称“南瓷北陶”。清人在茶具上的追求可谓是精益求精,对于茶具的轻重、薄厚、大小等都有所要求,这当然也得益于清朝更为发达先进的技术。在茶具制作上还出现了文人的加入,使茶具的设计更具审美价值以及文化内涵。像是书画名家吴昌硕等大家都是亲自设计,与匠人一同参与制作茶具。清朝的茶具制作,可以说的千姿百态、数量空前。南瓷色彩绚丽镂雕精致,北陶稀世珍品众多,南瓷北陶均在当时达到鼎盛时期。
三、结语
中国的茶道,品的是茶,修的是身。它是茶文化的核心,也被誉为道家的化身。先后历经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其中唯有泡茶道延续至今,难免令人扼腕惋惜。唐朝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言:“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是茶与精神的结合,茶人对茶的推崇,是对意境的追求。茶道中所含的意蕴,既是文人们所赋予的,也是文人们所追求的。这便是托物言志、借物寄情。
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曾言:“历史隐藏在智力所能企及的范围之外的地方,隐藏在我们无法猜度的物质客观中。”茶具作为茶道的载体,茶道的发展影响着茶具的衍变。从茶具中,所能体会到的,不仅是应用上的方便、视觉上的享受,也存在着茶道精神的感染。没有茶具,何来茶道?而茶道又赋予了茶具“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饮茶十德》
2、《长物志》
3、《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