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争长短
随着时代的进步,茶叶的生产规模与效率逐步提高。泡茶的工具与方法也越来越多,国家的复兴带动了茶艺的兴盛。哪比起我们的古人,在泡茶这件平常又讲究的事上,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四个维度pk
要在泡茶这件事上跟我们的古人PK,还真是不容易。由于暂时无法穿越,我们只有把泡茶这个动态的流程分解为几个维度来分别对比,虽然不能完全还原,也能管窥蠡测。我们可以把泡茶的维度分解为茶具、水、泡法、茶叶本身四个维度来对比。
茶具
首先说茶具,从茶具的制作原料来讲,似乎没有太多的变化,但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能更简单的分析一个杯子,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他的原料成分是什么,烧成温度是多少。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制成一个达到古代质量的杯子,基本上是价格的问题。至于价值和审美,年代的维度就无法对比了。从茶具烧制的工艺来讲,我们更是比古人进步了不少,古人的工艺只能是柴烧,无论什么窑口,要达到高温非常难。而我们现在除了柴烧,还有电烧和气烧。以及高精设备辅助控温等工艺。也就说抛开审美和历史研究价值,我们现在能买到的茶具,总体质量是高于古人的,这一点我们完胜。
水
然后谈到水,还没开始对比就已经不自信了。对于水,最有名的就是《茶经》观点:“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茶经》讲的山泉水是最好的,并且进一步要求最好是石钟乳上滴下的水或者石池里缓慢流动的水。不要说这么讲究的山泉水了,就连最末等的井水,我们在城市里也很难得到。我们目前能得到的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家里的自来水,一种是超市和水站能买到的包装水。无论是自来水还是包装水,都是经过人工处理的,虽然相对干净卫生,但已经不是“活水”了,也就失去了品茶的最高境界,品其活性。
对于水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现代的科学也一再证明我们的身体健康与饮水有很大的关系,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生命的质量。对于我们的古人,我们其实是落后了的。李时珍将水分为天水和地水,其中天水十三种,地水三十种,各有各的特性和药用价值。《本草纲目》有记载:“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涧,皆流水也。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与湖泽陂塘之止水不同。…… 观浊水流水之鱼,与清水止水之鱼,性色迥别,淬剑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别,则其入药,岂可无辨乎?”虽然李时珍主要研究用水的药理,但作为专业以茶为生的我们,观而惭愧。而且对水与健康的类比也让人印象深刻。他让我们去观察泉水小溪的鱼与鱼塘的鱼的区别,我们就能理解水的重要性了。同理,喝自来水和矿泉水的人,身体能相同吗?更何况研究茶艺,泡好茶叶,能不讲究吗?水这一维度我们是彻底输给我们的古人了。
泡法
关于泡法,我们经常讲。今天全世界的泡茶方法,我们老祖宗早就玩过了,也可以说都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不管是沁泡法、煮茶法、点茶法、雷茶法等等,都是有几百上千年历史了,无非不过现在的器皿和流程有所改变,就算加入一下半自动的高科技,也都没有颠覆式的创新。哪到底我们泡茶的技术是古人厉害还是我们更好。这个我们认为高下存乎一心,唯致精致诚者为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外在形式。在学茶艺的初级阶段,老师都会教给我们统一的动作和标准,但随着茶艺的精进,不同环境、不同人、不同茶等综合情况不得不考虑进去。我们就会守正而出奇,以结果反导流程,让茶艺不失茶叶之根本而满足人的最大需求。因此,关于泡法,重在人心,而不是方法,我们认为古人与今人可以握手言和,平局。
茶叶品质
轮到最后一个维度,也是最根本的一个维度了。那就是茶叶本身。关于茶叶的质量,我们也多次讨论,决定茶叶的品质就两点,原料和工艺。原料的品质取决于茶叶的生长环境和管理方式,环境包括经纬度、海拔、土壤、有无污染等;管理方式包括是否施农药、化肥,以及修剪情况等。这样一对比我们的原料就输给我们的老祖宗了。我们老祖宗的茶叶原料都是天然无污染、无农残的,且都是乔木大树为主,这一点《茶经》开篇就有记载,在此不必赘述。而工艺总体来说也是我们的老祖宗更甚一筹,为什么这么武断呢?因为我们现在的大厂货基本都是机械生产,凡入口的产品,机械生产和手工生产比较起来,品质不言自明了。当然,今天我们机械生产的效率是我们老祖宗无法比拟的,只可惜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茶叶的品质问题,我们就输了。
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从器具、水、泡法、茶叶四个维度跟我们的古人作了一个粗浅的模拟对比。一胜、一平、两负。我们品茶的综合体验和品质是不如古人的。由此可以引申在饮食这一领域,我们也许是倒退的。看过《红楼梦》的,对大观园的食谱一定是无比惊讶的,不要说跟古代的贵族比,就连“大观园”的丫鬟都比我们吃的好,吃的讲究。我们不倡导腐败,但要全民健康,就要从饮食开始,就要从细节开始研究。民以食为天,食以健康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