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白茶汤色最浅,普洱茶汤色最深,汤色越深滋味越浓真的有道理吗?
我们都知道太阳光其实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构成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这七种颜色,茶里边也能看出颜色分类来。
 
绿茶只经过杀青,茶汤呈现青绿色;
 
黄茶只比绿茶多了一道闷黄的工艺,茶汤呈现浅浅的黄绿色;
 
白茶只经过干燥、萎凋,茶汤的颜色是最浅的,只有淡淡的浅黄色;
 
青茶经过半发酵,汤色呈现黄红色;
 
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类,汤色是红浓透亮的;
 
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生茶未经发酵汤色和绿茶类似,熟茶经过发酵汤色和红茶类似,但是颜色更深。
 
普洱茶有着随时间越陈越香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流逝,生茶的汤色会变成橙色,熟茶的汤色会进一步加深。
 
虽然白茶颜色是六个茶类最淡的,但要是论起滋味来,谁输谁赢还真不一定呢。
 
小时候听老人说越香的花颜色越鲜艳,我却不以为然。
 
栀子花该怎么解释呢?
 
白生生的一朵小花,看起来没什么侵略性,可真要是开花了,谁能香得过它呀。
 
任何领域都不能仅靠视觉观察物体,还要通过嗅觉、听觉以及味觉等协同作用,得出对物体的全面判定结论。
 
再说了,白茶之所以汤色浅淡,是因为加工处理的方式只经过干燥、萎凋,这些加工方式只会带走白茶茶叶中的水分,茶叶内部物质没有破坏,较好的保留了茶叶本身的风味。
 
这样处理出来的白茶,在新茶时期汤色呈现青绿色,老茶时期呈现黄绿色。
 
二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必须分成生茶和熟茶两方面来说。
 
生茶经过采摘鲜叶→静置摊晾→杀青→揉捻→晒干,再经过高温加湿后压制成饼茶,这个过程中只通过揉捻破坏茶叶细胞结构,让细胞内容物流出,在后续存放的时间中慢慢发酵,形成更加醇厚的滋味。
 
熟茶在生茶的基础上进行了渥堆发酵,经过发酵后的普洱茶色、香、味都发生了变化,茶汤由原本青绿的颜色变成了红褐色。
 
茶内质充盈的好茶在遇上沸水的那一刻就在源源不断地释放茶内质了,即使是看起来清清淡淡的第一泡茶,也有了醇厚的滋味。
 
随着冲泡,茶内质析出只会更快,白茶汤色会变得稍深,普洱茶汤色也会变得醇厚起来。
 
两者都是入口醇滑,回甘快速的好茶。
 
相信大家用上文也发现了,六大茶类虽然以颜色命名,但是划分却是以发酵程度划分的。
 
绿茶到普洱茶的发酵程度分别是不发酵→轻发酵→微发酵→半发酵→全发酵→后发酵。
 
茶汤的颜色和发酵程度密切相关,发酵程度越高的茶类,汤色就越深。
 
因为在茶叶发酵的过程中,酶促成了新物质的生成,比如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影响茶汤颜色的有色物质的生成。
 
茶黄素是决定茶汤亮度的成分,茶红素决定了茶汤红的程度,茶褐色决定茶汤的暗度。
 
不同茶类有着各自的发酵标准,才有了各自不同的风味。
 
我们不能拿普洱茶的汤色来要求一款白茶的汤色,想想一杯红浓透亮的白茶还能称之为白茶吗?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暴力手段,例如:煮茶,将茶叶投入持续沸腾的煮茶壶中不断烧煮。
 
让茶叶内的物质因为高温之下,变质变色,最后得到一杯深红色甚至呈现出铁锈色的茶汤来。
 
这样的一杯白茶端给谁看都不会觉得它是一杯白茶的。
 
因为白茶的颜色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清清淡淡的,如同出水芙蓉一般空灵。
 
说到底,汤色越浓代表茶味越浓这样的观点,原本就是因为国人长期不正确饮茶带来的误解。
 
很多老一辈的人泡茶的时候,就是往茶杯里随手抓一把茶叶,倒入开水后盖上盖子,对茶叶进行了闷泡。
 
这样的茶水又苦又涩,但是他们喝了一辈子,舌头早就被浓酽的茶汤征服,喝不惯清醇柔滑的茶汤了。
 
就算给他们再好的白茶,他们为了喝到酽的茶汤只会对好茶进行闷泡或者增加投茶量的方式得到符合他们口味的茶汤。
 
这样的喝茶观念不仅是不正确的,还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浓非厚,淡非薄。味道浓,并不能代表这款茶茶内质丰富,口感醇厚。
 
一些劣质茶通过增加投茶量或者采用闷泡的方式,也能得到一杯浓浓的茶水,但是这样的茶喝下去之后之后苦涩,没有喉头愉悦的享受。
 
味道淡并不代表茶内质寡淡,茶好不好,喝到口腔的余韵会告诉你。
 
喝下之后,汤感顺滑,茶香绕喉,口齿生津,这才是好茶。
 
都说好茶生天地之间。
 
好山好水地养着,味道怎么也不会是苦涩难当的。
 
应该是鲜活、空灵的,喝完之后呼吸间都是茶香,这样的茶才是生活的享受。
 
喝茶,喝好茶,才能真正读懂淡雅的茶味背后的灵动。
作者:佚名
日期:2022-02-10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