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款式过百,每饼均价大几万,用料优质,工艺精湛...在中期普洱茶的江湖中,很少有茶品能像大白菜一样,满足以上条件,更何况是一个家族的系列茶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知名度极高的普洱茶系列,2006年后却再无生产,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大益定制茶中的豪门——大白菜。
大白菜系列的由来
20世纪90年代末,专做高端乌龙茶出口生意的何氏兄弟,偶然去到了布朗山的班章茶区,并被这里的生态环境和茶叶品质深深吸引,改行做起了普洱茶事业。
当时的班章人迹罕至,红酸土资源丰富,有着大片布朗族先民栽种出的古茶树园,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但限于需求与知名度,长久以来都无人问津。
而何宝强却一眼相中了这里,并决定亲身上阵,选取原料并制作普洱茶,不过山里条件有限,只能进行初加工,何氏兄弟便来到勐海县,找茶厂寻求合作。
而正是在1999年,极富远见的阮殿蓉向上级提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申请方案,绿色食品大家都知道,而有机认证,则是国内对食品质量的最高认证。
不过当外国认证专家来到勐海茶厂的布朗基地时,却敏锐地发现地上有农药包装,并以此为据认定这里使用了农药,暂时否决了布朗基地的有机茶认证申请。
勐海茶厂只好退而求之,在布朗基地附近找了一处生态优异的寨子,摘取茶叶进行了农药检测,通过了有机认证,而这个在当时完全不出名的地方,叫做老班章。
申请有机只是阮殿蓉管理勐海茶厂的政策之一,为缓解厂里的资金压力,她还创造性地开创了来料加工模式,并邀请茶商将收来的原料在勐海茶厂精制加工。
这就与何氏兄弟的需求不谋而合了,正好厂里刚通过了绿色食品及有机天然食品双认证,原料也符合认证要求,就在绵纸上印上了一颗绿色白菜的有机认证标志。
这就是第一款大白菜——“班章珍藏青饼”,这款茶含有的班章,布朗,大益,白菜有机标志等特点,为今后的白菜系列茶品的用料与品质奠定了基调。
早期大白菜的用料分析
从这段真实历史中,我们也可以验证市场上一直以来有关大白菜的一个用料质疑,当年的这些大白菜产品中,是不是以布朗基地的原料居多?
其实改制前的勐海茶厂,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经营不善的困境,当年普洱茶原料又不贵,因此才有了低成本收好料并做好茶的机会。
而小编也讲到过布朗和巴达这两座大益自有基地,虽然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受限于茶厂产量与管理难度,一直以来都出于半闲置状态。
这就导致一个关键问题,当年的布朗基地交通不便,春茶采摘又需要大量人手,综合下来的资金投入,已经超过了让茶农上门卖晒青毛茶的成本。
也就是说,在那个班章茶尚无人问津的年代,收购老班章寨子里的毛茶,居然要比使用自家基地的综合费用还要低,这才是早期大白菜的老班章用料较纯的主要原因。
直到2002年左右,大益的布朗基地才通过了有机认证,这里所产的原料才有可能用在了大白菜上,这是大白菜的有机认证原料所要求的。
在当年,勐海茶厂可能也是整个普洱茶产业中,唯一一家通过严苛有机认证,并能在产品上打上那颗“大白菜”标志的茶厂了,这也成为勐海茶厂的独特标识。
大白菜系列后来为何断产
到了2004年,资金雄厚的云南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国营勐海茶厂,此前的定制茶模式也被一并取消,一个崭新的大益集团即将到来。
虽然收好的原料交由兴海茶厂压制,但当年兴海茶厂刚刚起步,各方面积累还不足,自然也没有通过有机认证的实力,何氏兄弟的大白菜定制茶被迫断了传承。
而改制后的勐海茶厂,虽然少了与何氏兄弟的配合,但却依然有生产有机茶品的能力,事实上改制后的大白菜,市场反馈也都还不错,可惜好景不长。
2006年,大益的布朗基地失去了有机认证的资格,据说是因为抽样不合格,如此用心的大益也会不慎犯错并被查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年有机认证的含金量。
而当年生产的班章有机贡饼,班章有机青饼,班章有机普饼这三款大白菜,就成了大益留有遗憾的收尾作,市场上称其为“末代白菜”。
直到现在,布朗基地也依然没有恢复有机认证,只留下巴达基地这一个有机独苗,而由于原料口感及树龄差异,巴达基地的有机茶一直以来也是不温不火。
大白菜火了之后,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模仿者,有的确实通过了有机认证,但口感一般,有的只是找了个很像有机认证的“白菜标”,想蹭一波热度。
更有甚者,干脆直接抢注了“白菜”一词,狐假虎威地称自己的茶品是大白菜,实则挂羊头卖狗肉,成为了市场的一大笑谈。
只是在市场的喧嚣过后,我们总会怀念当年阮殿蓉厂长申请有机时的高瞻远瞩,何氏兄弟辛勤炒茶的模样,以及那些再难复制的大益定制茶。